康熙的下一任据说是他,本来准备筹划的十四皇子只好乖乖地回京野史趣闻

2018-10-25 09:34:12

从雍正登上皇位后,一直到如今,有很多戏本以及传闻都有提到雍正并不是正统这一事,大多数都说是雍正改了遗旨,才让自己登上了皇位,还说原本康熙想要继位给的是十四皇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过当时,胤禵,十四阿哥,也认为自己是能够继承大统之人,所以他曾想过动用手中已有的兵权,来反抗自己最亲的四哥即位,可是他考虑到诸多因素后,又因为想到一个人,他便放弃争夺皇位,只好乖乖地回到京城参加祭典。

篡改皇旨的这一说法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方法很不明智,相信雍正也不愿意做出这种事来。更何况古代皇帝写下传位的遗旨时,肯定是按照一定的格式来写,写时也会通过综合各种因素来组织语言,所以传为的诏书上不可能只有排名而没有提到名字的,不仅如此,古代写的文字中,繁体字的“于”应该是“於”,这怎么可能将一个“十”字改成“於”字呢?

除此之外,康熙写的诏书应该有三种版本,我们都知道大清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而因为大清的皇帝都推崇民族和睦相处,所以朝中的大臣不仅仅只有满族,还应有汉族以及蒙古族,所以传位诏书会用这三个民族的语言来写,这么说来,改遗旨这件事就更无可能了。

也有人说康熙喜欢雍正的儿子,也就是雍正的继承人乾隆,所以康熙才会将位置传给雍正,这种说法更不可思议,一个皇帝怎么会因为这么小的孩子就将传位之事定下,传位之事可是很重要的,是要经过多次观察及判断,再说康熙有这么多儿子,一个孙子能讨到欢喜,是因为血缘关系在。

其实也是因为四皇子一直低调行事,也没让康熙帝表现出喜爱,所以人们才会怀疑雍正帝能够继位,不过在康熙的某个举动中,也能发觉到康熙也很关注这位性情一点也不开朗的儿子。

古代书中有提到过,国家有两件大事,一是祭祀大典,二就是兵力。祭祀大典本就是皇家最注重的大事,一般是由皇帝或者是皇帝的继承人来操办。后来的编写清代历史的书籍中有提到过,康熙在位时,曾经三次让四阿哥主持祭祀大典,第一次是在盛京祭奠先祖陵墓时,第二则是在京城郊区祭天时,第三则是冬至祭天时,这么看来,康熙有想过将位子传给四阿哥。

康熙驾崩的时候,十四皇子正在准格尔那里商议和平共处之事,他收到他的大将军之位换为延信的旨意后,他很是震惊,心中也很愤怒,他以为自己就是继承人,他想不明白为何皇阿玛会将让四哥继承皇位,他这么一想又认为其中有问题,只是他现在是接到谕旨,他又开始纠结了。

胤禵现在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拿着手中的兵权来一次政变,反对新君继位,然后让自己登上皇位,二就是听命回京城参加祭典以及去朝拜雍正帝。通过多次考虑之后,他还是打算安分地回京城。

其中他考虑到一个人,那就是年羹尧,十四皇子在西北有着兵权,但西北离首都的京城太远了,如果要带着兵发起政变,兵队里的人不可能会所有人顺服,因为在很多人眼里这是造事叛乱,四十皇子要是真这么做了,那就会被人说成叛贼。十四皇子的兵权还受到了限制,他的上头还有一个总部主管年羹尧,他掌管着各军队的后期准备,而年羹尧又是支持雍正帝上位之人,要是胤禵一开始政变,没准年羹尧就不提供粮食给他,那么十四阿哥带的兵是很难走出西北了。

现如今,雍正帝已经是登上皇位了,十四皇子也没有证据来反对当今圣上,他背后的势力也不够强大,发起政变来,他失败的机率会很高,他不敢冒这么大的险。

这么说来,雍正帝也是个有谋略之人,就这么恰巧康熙帝逝世时他在京城,而他的十四弟远在西北根本就赶不回来,这既让他顺利地登上皇位,又给了自己的亲兄弟十四阿哥台阶下,他预料到自己的十四弟会有所怀疑,胤禵也比较冲动,但他知道胤禵还是会很乖乖地回到京城听命于他。

除了这个以外,雍正帝还早与年羹尧统一战线,让年羹尧协助自己,这么说来,在康熙帝的九子争夺中,最厉害的应该就是雍正,他虽以低调来行事,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做好准备,他在众位皇子中算是天资高的。

本文作者:满星珠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