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平历史上的进士野史趣闻

2018-10-25 08:37:52

昌平地处塞北,拥有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自古为北京历史上的军事重镇,曾涌现出很多金戈马式的人物。然而辽代以来,历经金元明清,昌平为五朝畿辅,受京师文化熏陶影响,民风淳朴,文风鼎盛,士子叠出。特别是自明代以降,进士、举人、贡生,以及武进士、武举人,前赴后继,代代相承,甚至有父子、祖孙相继登科者。自隋唐以来,科举取士,为历代统治者选拔桢干、为国储才的重要体制,昌平这方军镇,由此也走出了很多金榜题名、连科及第的才俊能臣,他们不仅为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更为今天的昌平乃至北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存。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昌平州总图。


古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经科是古代科举科目,内容较浅,所以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 五十少进士,因为进士科较难,所以五十岁人考中,已经算年轻了。中国古代考取进士之难,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在此举例以明之。如在清代,每个省应考的人数,可达5000—7000人,有时甚至达到1万或1.2万,但录取的定额,只限于50人或90人。竞争激烈是一方面,考题更是不简单。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湖北省武昌会试的考卷题目是这样的:(一)解释经书中一段原句的含义;(二)廿四史结构纲要;(三)各种军屯的形式;(四)选拔官吏方法的变革;(五)历代地理的详情。瞧瞧吧,哪一个不是大题目!同这些考题比起来,不要说今天的公务员和博士生考试,就连“英国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试题或牛津大学的名誉示范题,看来都似乎微不足道了。”(费正清语)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头号中国通”——费正清


中国古代的学子们如何应对这样艰苦的考试呢?据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记载:“一个男孩子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要从7岁开始学习,大约要6年时间记诵四书五经,合共43.1万字,要熟记8000到1.2万个常用字,他每天平均要背诵记住200个汉字。考生还要勤于毛笔书法,写一手好字,参加每3年举行一次的乡试。经过5天考试,很多笨伯被淘汰了。考上的人就有资格参加会试,每试为期3天。最后才可以参与4天的廷试。”


宋朝人画的《科举考试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由此可见,一个县,乃至一个州,能出几个、十几个响当当的进士,确实是不容易。那么昌平历史上的进士情况又如何呢?昌平现存的第一部州志,肇始于明代隆庆年间,作者是昌平人崔学履。明代以前,昌平的进士史料渺茫难稽,自明代以来,昌平的进士则见诸于康熙《顺天府志》,以及隆庆、康熙、光绪三朝《昌平州志》等史籍,从中以管窥豹,可略见昌平进士的概貌。

在明清时,昌平士人以读书入仕为尊,受业重师承,传道重渊源,不结交市侩之徒,考中科甲的人很多,进士、举人、孝廉、岁贡、恩荫,以及武进士、武举人等等,不胜枚举。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在明清时期昌平地区金榜题名的那些进士,其他诸如武进士、举人、秀才也有很多,仅择其主要,就不一一列举了。

昌平历史上明确记载的第一位进士,是明代的刘瑄。据有关志书载,明景泰五年(1454年),刘瑄金榜题名,曾任江南滁州知州。滁州,今属安徽省,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自古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为六朝京畿之地,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刘瑄具体生平,虽不可考,然刘姓自唐代以来即为昌平地区的一大姓氏。历史上,唐代的刘怦,宋代的刘载,辽代的刘景,金代的刘筈等等,一脉同枝,或文治,或武功,在北京史乃至中国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但就目前的史料看,刘瑄是否为刘怦一脉,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隆庆昌平州志》中有关景泰年间进士刘瑄的记载。


明代昌平的最后一位进士是韩四维。崇祯四年(1631年),韩四维进士及第,点中他的是明代历史上第八十五位状元陈于泰。《光绪昌平州志》载,韩四维,字张甫,别号芹城,是大宋名臣韩琦的后代。他的元祖韩二公因战绩封于昌平,于是在此安家落户。韩四维4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因年少英干,闻名远近,被乡里誉为“千里驹”。高中进士后,授庶吉士,3年后擢升为检讨,又升为国子监司业,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在翰林院前后达14年之久。当时,海内名宿梁清标、王崇简都是他的门生。韩四维为人抗直不阿,谦恭下士,知交遍天下,受知于文渊阁大学士姚明恭,与南宋文天祥之后裔、明代东阁大学士文震孟相交。明朝末年,李自成军攻陷昌平后,韩四维被囚数月,矢志不移。李自成兵败后,才得以恢复自由,于是举家南迁至江苏一带。国破如此,遂不问世事,隐居山林,著书立说。其著作不下数百卷,可惜今皆散佚不存。

昌平现存第一部州志的编纂者崔学履,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及第,曾任尚宝司少卿。尚宝司是明代负责掌管皇帝宝玺与百官符牌的机密要职,也是明代任荫制下大臣子弟的培训场所之一。洪武元年(1368年)置卿、少卿各一人,司丞二人。因尚宝司职能殊要,有关国体,“其地至禁密”,明代诸帝对于尚宝司诸职十分重视,视其为亲近侍从。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尚宝卿诰》称:“宝乃乾符也。昔列圣握而统寰宇,故为神器,特谨以示信”,所以不是忠勤无伪之士,不能任职于尚宝司,不能随皇帝周旋于左右。可见其职位的特殊性。

在明代,高中进士的还有马孝祖,得中于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1460年);赵宗,得中于明孝宗朱祐憆弘治十三年(1500年);苏乾、赵永、徐天泽,得中于弘治十五年(1502年);崔杰、苏明、刘宓,得中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这位崔杰可要介绍一下,他就是《隆庆昌平州志》的编纂者崔学履的祖父,担任过光禄寺丞、尚宝司少卿、太仆寺少卿等职,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嘉靖六年(1527年)在光禄寺卿任上退休,荣归故里,嘉靖九年(1530年)十二月去世,朝廷褒扬其功,“赐祭葬如例”。由此可见,崔学履后来进士及第、步入仕途,担任尚宝司少卿等职,可谓祖孙相继,与他的家世背景有很大渊源。崔氏一族,也因此成为昌平本土唯一的祖孙同为进士、且担任过同一职位——尚宝司少卿的书香门第。

此外,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还有于正德六年(1511年)中进士的刘朴,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进士的孙灿;以及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进士的刘一麟(刘朴之子);在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1571年)中进士的韩铠;在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中进士的刘应召,等等。他们高中进士后所居的官职,有的为户部郎中,有的为礼部右侍郎,有的为户科都给事中,还有的为司经局洗马、左春坊左庶子、广西按察使等等,各有政绩,不一而足。

到了清代,昌平州的第一位进士叫陆华疆,于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及第,其官职不详。见载于史籍的清代昌平地区的最后一位进士是刘治平,得中于同治七年(1868年),曾任翰林、浙江道及福建道监察御史,特别指出的是,他还曾是《光绪昌平州志》的主持编纂者。

过去的进士有文武之分,除上述正宗的文进士外,还有武进士。有史可稽的昌平第一位武进士是明代的孙继祖,曾任山西副总兵。另据《光绪昌平州志》载,昌平的最后一位武举人叫周景舜,曾任巩华城守备。可惜二人的生平事迹,已不可确考。


《光绪昌平州志》记载的最后一位武举人——周景舜


昌平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昌平的进士是北京人文发展史的一个册页。厚藏丰富的京华历史文库,等待着有志于北京历史的爱好者、研究者进一步发掘考证,寻芳采薇。

本文作者:昌平故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