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清水河县的肃反与审干野史趣闻



文/刘建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肃反与审干运动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战线的'三大改造'于短短几年内在政治领域内展开的运动。期间先后还开展了'二次镇反'、'整风反右'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这些运动对于统一和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推进我国社会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运动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失误与偏差,给党内和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955年8月,中央发出《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中指出,党政军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的各类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好人,也有几百之几的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坏分子,肃反的目的就是要将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坏分子坚决彻底肃清。

当年的肃反运动首先从省市地区展开,1956年初肃反才延伸到旗县区。1956年2月,清水河县根据中央、内蒙和盟委指示,成立了肃反办公室,抽调组织、宣传、检察、公安等部门骨干组成了五人工作小组,由县委一位主要领导任组长,并按照'政治上完全纯洁可靠'的要求,从全县部分机关单位先调了12名党团员积极分子组成了肃反专职队伍。队伍成立后在五人小组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为肃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坏分子的肃反运动。肃反小组通过县内外,省内外的调查取证,搜集整理肃反重点分子的档案材料和现行表现,经过两年零七个月(包括1957年开始的审干时间)内查外调工作,共清查出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坏分子38名。当年全县肃反范围涉及一切机关,团体、厂矿、学校、医疗、公私合营、手工业、服务业等系统共304个单位,2171名干部职工(内有党员374人,团员590人),有93%的人员参加了运动。清查出的38名反、坏分子所占运动总人数1.76%,另有19人是由于放宽政策界线,不以反革命分子处理仅以普通反革命分子对待。运动中基本遵循了'绝大多数是好人,只有百分之几是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或其他坏分子'这一政策原则,运动没有扩大化,没有急风暴雨式的群专逼供,而是通过摸底排队,调查研究,取证甄别定性,专案处理等一系列程序,对38名反、坏分子分别作出了处理。
这38名人员分别来自于人委单位(即政府系统包括区公所)10名,供销社(包括基层社)7名,学校9名(其中民办小学1名),医疗系统3名,粮食局1名,乡干部1名,搬运工1名,合作商店3名,工商联1名,银行1名,剧团1名。对他们的处理结果是法办了19名,行政开除、安置农村劳动6名,行政处分监督使用4名,开除公职劳动教养的5名,管别3名,运动中自杀1名。
这批被清查出来的反革命分子或坏分子均有一定的反革命身份和罪恶,个别人还有血债。他们伪装积极,骗取组织信任,混进党内,有的还窃取了领导地位。一些人在解放后仍然进行反革命活动,造谣破坏,散布反动言论。在肃反过程中,人民政府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不搞游行批斗,根据罪行程度,分别作出处理,给予出路。

通过肃反,使有各种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员通过坦白、查证、建档均作出了结论,使他们放下了包袱,在思想上积极地靠拢组织,在生产工作方面积极性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广大干部职工和基本群众通过肃反与审干,政治觉悟和革命警惕性有了很大提高,教育和锻炼并培养了干部群众,同时还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
清水河县的审干工作是从1957年的7月开始至翌年5月结束。在审干办公室统一领导下,按照先骨干后一般干部,先要害后一般部门的原则进行。当年被列入审查范围的干部有468名,经过调阅档案,内查外调,最后确定157人为重点审查对象,经过又一轮的审查,有155人的历史问题被基本查清。这些历史问题成份比较复杂,包括有被捕被俘、自首变节、敌伪军警宪人员、国民党三青团人员、国民党党员、反动会道门骨干头子、特务,伪造隐瞒历史政治问题,失掉党组织关系,脱党及其他问题。

对于为什么开展肃反与审干及其意义和必要性,中央在《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指示》中曾指出:'第一,我们党的组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文化教育机关和经济机关在接收工作人员的时候,缺乏严格的审查;第二,我们是胜利者,各种人都向我们靠拢,其中鱼龙混杂,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彻底的清理。第三,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是采取两面派的欺骗手段来进行破坏活动,识别和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这件事,是要依靠领导机关的正确指导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觉悟,高度结合才能办到。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是有缺点的,我们的很多人对于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警惕性是不高的,很多人简直丧失了警惕”。因此,在内部进行肃反,肃清一切暗藏敌人,清洁干部队伍,是关乎巩固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作者简介

刘建国,文物工作者。喜好弄点碎史之类的'豆腐干'。编过县志,也做过文学编辑。只图做事,不谙名禄。钻研方向文史。

本文作者:活力清水河(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