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海昏侯墓主人系汉废帝刘贺野史趣闻


再见天日后的椁室顶部。 (除署名外均为海昏侯墓考古队供图)

博山炉:汉代焚香所用的器具,炉上盖呈山形。

墓主人遗骸腰部的“刘贺”玉印 新华社发

韘(音同“射”)形玉佩:古代射箭时戴在手上的扳指。

写有“海昏侯臣贺”的奏牍 新华社发

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编钟底座 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李茂君 实习生 张嘉瑜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3月2日在京宣布,根据最新发掘成果,专家组已确认海昏侯墓主墓墓主身份为汉武帝之孙、第一代海昏侯、“汉废帝”刘贺。
2日起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行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以高清投影方式展出一枚“刘贺”玉印的印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在发布会上透露,内棺中尚存墓主人遗骸痕迹,遗骸腰部位置有“刘贺”字样玉印一枚。此前曾出土一枚玉质龟钮的“大刘记印”,印面突出“刘”这一姓氏,专家判断其为刘贺处理家族事务的私印。
另外,展览上可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资料还包括:一枚有着“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字样的墨书金饼,类似墨书金饼刘贺墓共出土4枚;上有“元康四年六月”“南海海昏侯臣贺昧死再拜皇帝陛下”等字样的奏牍副本照片等。
怎么评价这次考古发现?记者在考古现场采访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祥,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他们的评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此次考古的意义。
迄今发现保存最好的西汉列侯墓园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是重要的国家级和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信立祥的总体评价。
以紫金城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完整的大遗址单元。刘贺墓园由园墙、门阙、两座主墓和多座祔葬墓、墓园的祠堂、寝、便殿、厢房等相关建筑构成,内有道路系统和排水设施,构成我国迄今发现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在我国考古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徐长青认为,令人惊喜的是,考古界一直遗憾“汉墓十墓九空”,而刘贺墓结构清晰,保护完好,没有被盗,潜在研究价值巨大,对西汉昭宣时期的政治制度、丧葬制度等研究均有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不仅如此,在李存信看来,海昏侯墓为考古界树立标杆,反映中国田野考古的发展方向:理念先进,通过实验室考古的介入,将文物发掘和保护这以往的“两张皮”融为一体,始终重视文物的现场安全和文物信息的提取,重视展示利用与文物保护,注重多学科介入,注重高科技手段应用。杨军说,这次抢救性挖掘,在调查和发掘前期便大量使用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初步建立起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
对研究西汉政治制度等有重要价值
信立祥评价说,作为典型列侯墓,迄今出土的1万多件文物,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大量工艺精湛的玉器以及错金银、包金、鎏金铜器,还有图案精美的漆器,都显示出西汉时期手工业高超的工艺水平;形象再现西汉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对刘贺生平、兴趣爱好、汉代吏治等多领域提供了新素材。出土的大量刘贺“储备黄金”,是首次以实物形式印证西汉时期的酎金制度。酎金制度是西汉重要政治制度,对研究汉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有重要价值。
很多谜团因此有了眉目。杨军举例说,出土文物中,有南昌城最早、最珍贵的实物资料——墓内回廊、椁室、过道都有灯,但大多带有“昌邑”字样,唯独一件青铜豆形灯带有“南昌”铭文。史料记载,南昌在汉高祖时就已建城,但其名如何得来,有可能通过海昏侯墓这一发现进行溯源。
我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理念,墓葬内功能分划十分清晰,如北藏阁设有粮库,东藏阁则设有酒具库、炊具库等,杨军推测这些布置可能就是刘贺宅院的“微缩景观”,为研究古人重“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等理念提供实证物,粮库中残存的大量谷物“黍”,也就是小米,“小米在汉代意味着什么,值得研究”。
此外,汉代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较高,一些器物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会有重大突破。如出土的青铜“蒸馏器”里面残留物是芋头,而日本直到目前,制作清酒的主要原料就是芋头,如果这是制酒蒸馏器,比此前发现的最早制酒蒸馏器(元代)历史又推进1000多年。
在发掘现场,李存信每做完一些清理,就立即转化为数据资料,包括影像、文字、图表、三维模型等。一些只有痕迹残存的文物,在实验室考古手段作用下也可以还原其信息。“海昏侯墓实验室考古才开始,预计将持续多年。”李存信说。
本文作者:解放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