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虎的斗争—高欢和宇文泰谁更强?野史趣闻

2018-10-24 17:06:15

不得不说南北朝是我们国家最动乱的年代,也是枭雄辈出的年代。高欢和宇文泰就是这年代里最杰出的两个枭雄!即使是纵观中国历史,这二人也是数得着的人物。若将这二人比较起来,他们一样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宇文泰更长于军事,高欢则在用人上更胜一筹。但总的来说,宇文泰要强于高欢。

宇文泰(507年—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统帅,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曾参加六镇起义军,后从贺拔岳入定关陇,其死后代据关中。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投靠宇文泰,被授为大丞相。同年十二月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都长安。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556年去世。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齐神武帝。高欢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公元535年开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东西魏的皇帝皆为傀儡,朝政大权分掌在各自的丞相高欢、宇文泰的手中。高欢、宇文泰都想吞并对手统一北方,由此,两国之间开始了连年的兼并战争。高欢与宇文泰的东、西魏吞并战争自小关之战开始,龙虎争霸就此开始揭开了序幕。

  • 小关之战

东魏天平三年(536年),高欢率大军造三座浮桥,在蒲坂准备抢渡黄河。小关之战开始。宇文泰对诸将说:“高欢三面围住我军,搭建浮桥表示他要过河进击,实际上是想吸引我军注意力,使窦泰从西进军两面夹攻我们。窦泰是高欢一员骁将,屡战屡胜,将士必起骄心,我们发奇兵先击窦泰,高欢则不胜而胜。”诸位将领都不以为然,认为高欢近在眼前,不战不防反而掉头击窦泰,万一出了差错会全军覆没。宇文泰的族侄宇文深建议选精锐兵骑直出小关(潼关之左),窦泰性急必来赴战,而高欢行事谨慎,肯定观望,战胜窦泰后再回击高欢,敌军可破。果然,西魏军突至小关,窦泰猝不及防,引兵赴阵,宇文泰将其诱至牧泽中杀出,大破窦泰,东魏兵死伤殆尽,窦泰自杀。当时由于黄河冰薄,东魏人马辎重无法过去,只能撤毁浮桥回军。西魏军从后追击,高欢殿后的大将薛孤延一战之中砍坏十五把钢刀,战事异常惨烈,最终才保得高欢一行人逃脱。双方第一次交手,以高欢间接失败告终。

  • 沙苑鏖战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高欢自己带兵二十万自壶口出发赶往蒲津。沙苑之战开始。宇文泰由于关中旱灾大饥,带着不到一万的军马在恒农谷仓休整了五十多天,好容易才让饿得几乎皮包骨的军士歇缓过来。听说高欢渡河来战,赶忙入关备战。宇文泰又对高欢运用了计谋。高欢下令进击。东魏兵望见西魏兵寥寥无几,个个贪功冒进,应有的战阵散不成形。西军相交之际,宇文泰亲自擂响鼓号,埋伏于芦苇丛中的兵士奋勇而起,李弼一支铁甲骑兵又从侧面突出横击,东魏军队被截成两段,军卒大恐。看见军伍散乱,高欢想先收兵集结后再出击。点名官过了一会回来,禀告说:“众营皆空,兵士死散,没人应答。”高欢不甘心,还在犹豫。大将斛律金劝说:“众心离散,不可复用,我们应该立即奔往黄河以东。”高欢据鞍叹息不动,斛律金以鞭击打战马,一行人逃走,到了河边差点没找到船,狼狈渡河。此战下来,高欢丧甲士八万人,丢弃铠仗十八万。高敖曹闻听败报,也从恒农撤围,退保洛阳。但是西魏宇文泰经此一胜,兵精粮足,成为高欢的心腹大患。

  • 河桥之战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高欢大将侯景从宇文泰手中重新夺回洛阳金墉城,烧毁洛阳大量民居官寺。宇文泰已带着西魏文帝元宝炬回洛阳祭扫北魏先帝陵庙,闻讯后率军驰援,临阵斩杀高欢大将莫多娄贷文。侯景连夜突围,宇文泰追击。侯景摆大阵,北据河桥,南依邙山,与宇文泰大军交战。混战之中,宇文泰战马中流矢惊逸,把宇文泰甩在地上,最后被李穆救出。由于此时西魏后军大至,侯景军大败。高敖曹心气高傲,跨马临阵,西魏军则调动最精锐的军队围攻高敖曹,致使其全军尽没,跑往河阳南城。恰巧守将是高欢的一个堂侄高永乐,素与高敖曹有过结,便关闭城门不让高敖曹进城。这时西魏大队追兵赶到,看到桥下有金带飘出,立时万箭齐发,高敖曹身上中箭无数,斩去高敖曹头颅的兵士回到西魏后,获赏绢万段。河桥一战,西魏战败,但是高欢痛失大将高敖曹。

  • 邙山之战

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东西魏邙山大战揭开序幕。由于高敖曹的哥哥高慎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东魏的战略要地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慎,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也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数日不战。宇文泰尽留辎重,趁夜登邙山想突袭高欢。侦察骑兵火速通知高欢,说西魏军只携兵械士粮而来,已距高欢四十里。殊不知此招正中高欢下怀,遂下令分兵摆阵待敌。黎明时分,两军相交,高欢大将彭乐以数千骑兵直冲入西魏北军,所向皆溃,一直深入西魏营内。转天,东西魏两军重整旗鼓复战。东魏兵大肆反攻,冲杀过来。宇文泰的阵势被冲散,难以招架,大败而逃,东魏军队则乘胜大举追击。但其余将领皆无斗志,志气衰竭,不敢再战。其时宇文泰几乎全军覆没,已成强弩之末,只要高欢军至,必死无疑。只可惜高欢见众将大多数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绝佳混一东西、进而一统天下的机会。

  • 玉壁之战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十月,年过五旬的高欢又率大军十万围攻西魏位于汾河下游的重要据点玉壁(今山西稷县)。此战,西魏名将韦孝宽守城。高欢军士想从地下挖掘地道攻入城内,没有行通,后来东魏兵又把松薪麻骨绑在长竿上,浸满油烧着,想烧掉大幔同时焚着城门。东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因瘟疫爆发,无可挽回,战死病死七万多人,高欢则下令都埋在一个大坑内,高欢以失败告终。

玉壁之战之后,高欢班师回朝后不久死去,侯景之乱随之而起,东西魏之间的兼并战争遂暂告结束。高欢去世后,长子高澄独担东魏大任,后被膳奴刺杀。次子高洋袭位。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废黜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齐国,史称北齐。六年之后,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觉嗣其位为太师、大冢宰,由宇文护辅政。次年,宇文觉称帝,国号周,是为北周孝闵帝,北周建立。

从整体上说,长达10年的东西魏战争,双方大体打成平手,处于僵持状态。从实力上说东魏军事力量本强于西魏。但双方较量之初,高欢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结果导致失败,精锐损失大半。此后,双方互有攻守,彼此各有胜败,谁都无力一举消灭对方,说明双方综合实力相当。高欢、宇文泰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但从双方实践看,宇文泰驾驭战争的能力似胜高欢一筹。因而在历次战争中,西魏胜多败少,而东魏军败多胜少,西魏军队的损失也比东魏要小。甚至高欢也因在长期的对西魏战争操劳过度,最终愤悒而死。

此时,两个枭雄的儿子前后分别建立了北齐与北周,与南方的陈国三足鼎立。

最终三分天下统一于隋。全国再次归一,完成大一统。

本文作者:历史维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