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奸相秦桧的无奈野史趣闻

2018-10-24 17:04:05

秦桧是奸臣,历史上早有定论,就如现在岳飞庙前那被缚着双手,跪倒在地的秦桧塑像一般,永无站起来的日子。一个与庆父、赵高、梁冀、董卓、来俊臣、李林甫、严嵩、魏忠贤、和珅,并称为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人,关于他到底是不是奸臣的问题,好似多此一举。

明明已经早有定论的命题,为什么现在又拿出来探讨呢?这个起因要源自于秦桧一封遗书的出现。

考古学家发掘了一个疑似秦氏子侄墓穴,墓葬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淳熙五年后。这个时候岳飞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秦氏子孙的日子不好过,秦家逐渐失势,一些身前文物成为族人累赘和朝野忌讳,干脆采用殉葬方式掩藏。就是在这座墓里发现了秦桧生前所书遗嘱,时间大约在他55岁的时候,也就是岳飞被害而死的三年后。

通过这封遗嘱,我们可以看到秦桧自知自己将“获谴汗青”,“蒙羞万年”,后世人绝对都会唾弃他,因此他劝告自己的后辈在他死后不要贪恋权势,急流勇退,远离政治。即使后来他会被后来者批判的一无是处,也无需替他辩驳。“庶几可得苟全性命”,还指明了几位高位族人该如何推出政坛,保全自身。

既然已经知道自己所为之事会被后世人唾弃,留下千古骂名,那么秦桧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读书人最是注重自己的名声,特别是死后的声名。秦桧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坚持议和,甚至取了岳飞的性命,遗嘱中的解释是,他认为对金议和才是保全国家的唯一出路。

他也曾经就此问题与岳飞讨论过,但是岳飞坚持“要为不可为之事”。而通过这篇遗嘱,我们也知道宋高宗似乎也并不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坚决反对北伐,他其实对于“为江北百姓所夙夜仰望”还是很支持的。

我们看到这儿,大致可以肯定就算秦桧与岳飞并不要好,但至少也没有到剑拔弩张谁也不待见谁的地步,两人的关系在政治观点不和之下,私下里好似并没有其他间隙,否则也不会就如何救国进行讨论。秦桧与岳飞没有大仇,宋高宗也极其享受北伐带来的被自己百姓崇拜敬仰,最后又是如何走到残杀岳飞的呢?

这个问题的解答,大概在于岳飞北伐除了收复失地之外的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迎还二帝”。岳飞在不断收复失地的同时,经常公开表明要“迎还二帝”,而金朝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不断派密使威胁高宗要“送还汝兄”,并不断暗示囚在五国城的宋钦宗与岳飞有秘密来往,令高宗疑窦丛生,甚至到了“寝食不思”。

相比于收复失地,相比于百姓的崇高敬仰,对于宋高宗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座下的金龙宝座,代表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位。在他曾经询问岳飞,待迎回二帝之后该如何时,岳飞回答“皇家手足间事”他不过问。而与此同时金朝又送来证据,钦宗曾扬言返国复辟后将清洗“老九”的人马。宋高宗是钦宗的第九子。

这么一番下来,宋高宗哪里还管什么收复失地,他关心的就是自己的皇位是否稳固。于是连下“十二道金令”将岳飞召回,而因为岳飞一心想要迎回二帝成就功名,宋高宗自然只能将其处理掉了。另一边秦桧呢?在山河破碎的时候,认为以武力对抗金朝,只能使国家人民越发痛苦,于是坚持求和,辅助宋高宗一起将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冤死。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算官员们都知道岳飞是冤枉的,但架不住宋高宗一心想要将岳飞处死,所以秦桧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也能取了岳飞性命。

也许在秦桧心里自己做的的确是后世唾骂之事,但是却是他认为当时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政治立场上来讲,秦桧与岳飞只是政见不同,我们不能给他扣上奸臣的帽子。但是从其行为上来看,他为达目的,陷害忠良,干的又是奸臣的事儿。

“奸臣”、“奸相”、“卖国贼”、“权臣”这些都是秦桧带了许久的帽子,至今人们说起秦桧,第一个反应也是他是个奸臣,是个将民族英雄岳飞害死的奸诈之人。然而“奸臣”、“奸相”、“卖国贼”、“权臣”等称呼,只针对于秦桧在政治方面的评价,我们将目光放大一点,全方位的来看看秦桧,他又有哪些特点呢?

秦桧虽然在后世名声极臭,但是却不能掩盖他是个很有才之人,他诗文天下,颇擅笔翰。很少有人知道,许多人现在在练习的宋体字其实是秦桧所创。因为秦桧所做之事,在后世名声实在不好听,于是连带着他所创造的字体也遭到刻意掩盖,人们只以当时的国名称呼为“宋体字”,而不是“秦体”或“桧体”。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

官场黑暗,没有一点本事的人,是很难步步高升,甚至登峰造极的。秦桧绝对是一个情商与智商都极高之人,才能将宋朝的朝政玩弄在手中,排除异己,保证自己的地位。就是因为他情商高,所以才能吃准宋高宗的性子,以此来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后世人时常将岳飞之死的罪名一咕噜全部推倒秦桧身上,但是在小编看来,造成岳飞被冤死的最大元凶,实际上是宋高宗赵构。要是没有赵构的准许与首肯,秦桧不可能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将岳飞从一个统帅大军的元帅变成一个阶下囚,甚至最后还丢了自己的性命。

宋孝宗虽然为岳飞平反昭雪,但是却刻意将所有的罪名都安在了秦桧的身上。这一点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他也是赵家的子孙,如何也不能拿自己的上任者来批评。而古时候的人们又受儒家文化影响,都有着极强的“忠君”思想,尽管自己的君主昏庸无道,一般情况下追究的还是大臣的责任,是臣子没有辅佐好帝王,这才导致了帝王的昏庸。

当时的宋孝宗也许是因为想议和,也许是因为岳飞坚持要“迎回二帝”,对他的皇位有着极大的威胁,所以才想取了岳飞的性命。而秦桧非常清楚宋高宗的想法,他自己也赞成议和,因此才会在宋高宗默认的情况下,将岳飞逮捕下狱。

秦桧是个极其明白的人,在最新出土的疑似秦桧子孙辈的坟墓中,发现了秦桧生前所书遗嘱。他其实早已经知道自己所作所为,会“获谴汗青”,“蒙羞万年”,所以他告诫自己的后辈,在他死之后要远离政治,急流勇退,不要沉迷于权势之中,就算后来者会唾骂他是“卖国贼”也无需为他争辩,如此才能保证秦家的香火传承。

秦桧将身后事看的很清楚,他是知道自己死后绝对会遗臭万年的,而他在明白一切的情况下,仍然做出了那些事情,想来在当时他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保全国家,保全百姓的最好办法吧!

在金朝还没有进攻汴京,他自己也没有被俘虏到金国去的时候,秦桧是坚决的反对割地求和党。但是他被俘虏去金朝,随后逃出之后,就变成了坚定的主和派,一心求和。这么明显而诡异的转变,让许多人都心存疑问。许多人甚至猜测,秦桧被俘虏到金朝去之后,最终投降了金朝,所以才会在回到临安之后,一心求和,甚至割地乞降。再加上秦桧还在金朝做过事,似乎秦桧还真就投降了金朝了。那么秦桧真的投降金朝了吗?小编的判断应该是没有的!

《金国南迁录》中记载,金国大臣考虑南宋复仇事,议及放纵秦桧归国,鲁王说,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从这儿来看,秦桧应该还是没有投降的。鲁王似乎早就将秦桧看透了,就算秦桧没有投降金朝,但是当他返回南宋之后,也会间接的帮助金朝,就因为那个“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想法。

本文作者:泗水刘亭长(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