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胡令”, 无冉闵,无汉人,历史上真实的冉闵和他的冉魏政权野史趣闻

2018-10-23 22:30:28

我们知道永嘉支浪后竟是皇族琅琊王司马睿在建邺(今南京市建邺区)重建政权,是为东晋,北方则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各个民族轮番登场,先后出现了20多个小政权,其中能够占据一方建政称王的汉人反而是少数,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冉闵,冉闵,字永曾,其父冉良在12岁时被羯族政权“后赵”的王族石虎收为养子,改名石瞻,所以冉闵当时的身份是石虎的养孙“石闵”。

据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记载,“闵幼而果锐,虎抚之如孙”,公元334年石虎即位,此时石闵已身长八尺,善谋,勇力绝人,石虎封他为建节将军修成候,足见对这个养孙的喜爱。公元338年,后赵军在昌黎之战中被击溃,唯有石闵所部得以保全。石虎升他为中郎将参与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十年后,后赵原高力督梁犊率众在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起兵反石虎,起初他的军队有如神助般一路杀出潼关进逼洛川,多次击退石虎派来的部队,后来石虎派儿子燕王石斌为大都督主掌平叛事务。石闵在其部下任征虏将。

军公元349年后赵军在荥阳以东正面出击,一举杀死梁犊击溃其部,事役之后冉闵“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这年四月,石虎去世,少子师世继位,其九子石遵(石虎第九子)决意以武力夺取皇位,他任命石闵为前锋奔袭都城,并许诺事成之后“以尔为太子”。

五月十五日他攻入邺城继而自立为帝,石闵在此役中居功至伟,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权势煊赫,身居高位手握大权,石闵也开始提拔部下树立恩德,这引起了石遵和其他大臣的猜忌,加上石遵又没履行承诺,改立自己的亲儿子为太子,双方矛盾很快表面化,石遵想一不做二不休把石闵除掉,不料知晓其意图的三哥石鉴把消息透漏给了石闵,后者闻讯干脆先发制人拘杀石遵,然后立石鉴为帝。

皇帝换人了,问题却没解决,因为石闵的拥立之功他被晋封为武德王,权威更重,石鉴同样非常忌惮,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二,一是在军阀式政权内部,君臣关系很容易变成权力的零和博弈,进而形成你死我活的局面;二是石闵虽已是彻头彻尾的胡人,但很可能因为其汉人的出身,一直得不到充分的信任,当这两种矛盾合在一起就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局。

石鉴派人暗杀石闵可惜没有得手,为免重蹈弟弟的覆辙,他只好把参与谋划的亲信全杀了,来个死无对证,石闵又不傻,只是暂时不发作而已,但对石氏的忠诚和信任越发淡薄,甚至发展成为对胡人的反感。不久龙骧将军孙伏都率3000羯族死士想诱杀石闵,皇帝接见了他们,大赞“卿是功臣”,没想到孙伏都首战首败,石闵气势汹汹地闯入皇城,石鉴见状又怂了,赶紧卖队友说“孙伏都反,卿宜速讨之”,石闵当然不客气,直接带兵杀了过去,并“宣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可能是为了安抚人心,他下令“今日已后羽,与官同心者留,不同者各任所之。赦城门不复相禁”,谁料此令一出,胡人大批往外逃,汉人却涌入城内,这让石闵对胡人彻底失去信任,一怒之下敕令“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杀胡令”,结果是邺城内的胡人无论贵贱男女少长尽数被杀,甚至汉人中很多高鼻梁大胡子也被当成胡人一并杀死,几日之间“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数为野犬豺狼所食”。大规模的报复性杀戮其实没解决任何问题,比如皇帝石鉴仍在想方设法要扳倒石闵。

公元350年他趁石闵外出征讨,寄信联络其他军队,不料事情泄露,石闵飞速赶回,直接废杀石鉴,又杀了石虎的孙辈38人,朝中大臣提出尊他为帝,直到此时,石闵才恢复冉性,改国号魏,史称冉魏政权。自立之后,他率军与石氏最后皇族石祗​鏖战,他想请东晋一同出兵,未果,所以只能自己征战,最终将之击败,石祗被手下刘显暗杀后赵灭亡。

本文作者:村长讲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