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历史:信陵君其人其事,选人才,求贤乎?求名乎?(五)野史趣闻
今日头条 王俊杰猛
信陵模式的深层次探讨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信陵君本人具有很强的能力。虽然窃符救赵是侯赢的计策,回国救亡的薛、毛的劝谏,但和秦国那实实在在的两大仗可是信陵君本人打的。在秦国所向无敌的那些年里,敢于在老虎嘴里拔牙的人已经罕见,而对其连战连胜的可以说惟信陵君一人而已。所以各国一时间对其崇拜不已,“争相学习《魏公子兵法》”。
一般来说,能力很强的人往往容易自负其才,从而懈怠于求才,并压抑手下人的才智发挥。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能使下级充分发挥能力的大体都是本人才干一般的领/袖。典型的是刘邦,完全靠知人善任打垮了项羽。再比如曹操,文才武略均为一时俊杰,但正因为如此,他麾下的荀彧、荀攸、贾诩等人没有任何一个能像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周瑜那样充分发挥自我。这或许也是卧龙、凤雏为何宁肯闲置也不肯投靠曹操的原因之一。

同样的道理,在信陵体系中,不仅是范雎和乐毅不会甘心与三千门客为伍而压抑自己的才能,而且信陵君本人,或许也不认为自己有寻求大贤的需要。就如同市场规律一样,有需要才有动机,才有迫切性。相对于人才的能力,信陵君可能自认为更需要的是名望和势力,所以不看重范、乐二人也就很自然了。
其次,信陵君的才能特点与地位与范、乐二人相冲突,因而很难协调。虽然信陵君没有得到国君哥哥的放手任用,但隐隐然也是一种与其他三公子相若的“出将入相”的国/家基石角色。范雎和乐毅无疑更为胜任这一职位,而且二人都是怀有此大志的。所以,信陵君既不容易收服、使用和协调这样的人物,他二人也不会甘心在某个贵族手下做一辈子无名无份的三流角色。所以,尽管信陵君的素质在各国贵族中无疑属于佼佼者,但屈居其下始终不如自己能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发挥自如。至于权/势、富贵的差别就更不用说了。虽然,这对于志存高远的志士君子也是次要的。

第三,可以大胆的发挥一下想象——信陵君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乱世英雄。这一想法来自于黄易先生的《寻秦记》,在该文中,信陵、平原都被描述为立心篡位的阴谋家,虽然看似荒唐,但实际上也并非毫无可能。
正如陈胜所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战国时代这样一个礼崩乐坏、靠拳头说话的社会中,谁有本事招贤纳士,谁就有可能登上权力的顶峰。更何况信陵君本人也是贵族,而哥哥魏王又实在是一个智勇双不全,德才兼不备的庸人。因此,魏无忌无论是出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还是出于“振兴祖业巩固社稷”的目的,甚至只是出于“有能者居上位”的志向,产生这点子野心并不意外。

而且,根据优胜劣汰的规律,国君的位置原本就应该是“有能者居之”,这才能富国安民。倘若被那些无能之辈占据君位,那就绝不仅是“站着茅坑不拉屎”那么简单了,他们不可避免地会被奸佞之徒所左右,从而昏招百出,祸国殃民。
譬如赵国的孝成王与郭开,楚国的怀王与靳尚,西晋的惠帝与贾南风,蜀汉的刘禅与黄皓,……所以,孟子对此尖锐而睿智地提出:“贵戚之卿谏君之过,反复不听则易其位。”这样做虽然还达不到“全民民/主”的程度,在贵族内部实行“有能者居其位”的竞争机制,也足以保障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政策水平了——其实现代西方的民/主普选早就是在“贵族圈”里进行了。

设想一下,如果四公子分别将齐、楚、赵、魏的国君取而代之,至少不会出现齐湣王灭燕吞宋而四面受敌,魏安釐王畏秦如虎而不敢合纵,赵孝成王错用赵括而致长平之败,楚襄王懦弱无能而屡遭侵伐等情况。
不止如此,以四公子的胸怀和才智,尤其是信陵君和平原君还属姻亲关系(平原乃信陵之姐夫),六国合纵,至少是三晋联盟应该就可靠得多。倘若合纵之势真的形成,那么秦国就将很难独大,更遑论统一六国了,整个历史将由此而改写。
当然,说信陵君有野心自然需要证据。但是,直接的证据很难找,毕竟没有关于信陵君企图搞政/变的言行记载,因此只能从侧面来推敲、揣测。

先从以四公子为代表的战国贵族们的共性特点上来看:孟尝君应该是有野心的——当被齐湣王罢黜相位后“心甚怨之”,并由谋士冯谖为其策划了“狡兔三窟”的计策,即外联魏国(一说是秦国),以备跳槽之需;内据封邑(薛地),以拥众自重;通过内外势力迫使齐王就范,恢复孟尝君相位,且不敢再轻易撩拨。很明显,孟尝君的野心未必就是取代国君,但至少是不甘寂寞,而很渴望追求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情况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平原君和信陵君都是如此:或许没有篡夺君位之意,但要求处于政/治权/力中心,成为实质上的决策者。所以他们要养士,从势力上、声望上、信息情报上、智力支持上都需要养客和“求贤”。
另一种典型是春申君黄歇和文信侯吕不韦。
这二人都是有大功和大恩于国君的三朝元老,楚襄王父子是依靠春申君的佐立,秦庄襄王父子更是全赖吕不韦的一手扶持。所以,二人虽然没有在形式上登基封王,但实质上却是行使君权的“首相”。
二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馈赠美女“买大送小”,让国君作“便宜老爸”,从而像杜鹃鸟式的“鸠占鹊巢”,悄无声息地实现取而代之的目标。虽然是“曲线救国”,但毕竟是“平稳过渡”,最为安全可靠。若非如此(如果李园妹和赵姬没能生男或生男而未被立为储君),他们是否会采取直接政/变的手段实在难以预料。所以,这种人也需要养士和“求贤”,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具体到信陵君个人,他很年轻时就开始养客纳士,刻意培植势力,而且是私人势力。从魏国内部到各国上层,都有他的关系和卧底——魏王爱姬的杀父之仇,魏王报不了,但信陵君能报,结果是该美女“欲为其死而无所辞”;赵王到赵魏边界打猎,魏王误以为入寇而大惊惧,而信陵君却早知此事,“复博如故”,结果“魏王大惊”,“是后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可见,信陵君培植势力的效果确实不错,而安釐王兄对他心存猜忌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再看信陵君所求所养之“贤”,从没有一个推荐给魏国朝廷的。尽管魏王的德才并不足以驾驭贤才,侯赢他们也不见得会看得上魏王而为其效力,但依常理来说,举荐贤才是公私两宜的好事——既能使所荐之人平步青云而施展才智、获得富贵,同时“诸贤立于朝”也有利于净化朝政,壮大“忠义”之势,有利于国家社稷。但信陵君却毫无向政/府荐贤之意,这不能不说有一点“私心”在作怪。

当然,如果不是王兄始终视弟弟为大敌,严加监控,信陵君是否会“举大事而不拘小节”,搞上一场“顺天应人”的政变,也实在难以预料。不过,即便如此,信陵君对王兄“心甚怨之”是事实;不愿向朝廷荐才的“无君之心”是事实;爱/国不爱君的“不忠”是事实;与魏王实质上的“分庭抗礼”之势也是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愿聘用已经成为“魏臣”的范雎和乐毅也就不足为怪了。
【完】
本文作者:王俊杰猛(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