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为伴的诗意年华野史趣闻

2018-10-23 20:34:07

他来自南方的小乡村,书法是他的挚爱。从家乡至天津,是他从未中断的书法研习之路。他的笔墨之中,包含着无数精彩的成长故事。书法于他,早已不算是一项技艺,而是他与生活相处的方式。

天天练到图书馆闭馆

卢隆生自幼就对笔墨艺术有着好感,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和文化程度条件都不好,他在初中才有机会接触笔墨。蘸墨,落笔,他与书法就此结下了“情缘”。

大一是他练习书法最艰难的阶段。课余时间,图书馆成为他静习书法的秘密园地,几乎到闭馆时间才回寝室,甚至连图书馆的管理员都对他十分熟悉了。除此之外,他还拜崔寒柏先生为师,为习得书法精髓,他成为崔老师家的常客。“崔老师常常谈古论今,品茗挥毫,每到忘我境地,便通宵达旦。因此侍墨至深夜对我来说成了常事。从崔老师家到学校大约骑行十里的路程,而这条路我从漫天飞雪走到满城飘絮,我对路上每个红绿灯,每个小坑洼都熟记于心。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有机会目睹这座城市开始苏醒的过程。”

急于求成犯下“错误”

卢隆生从大二开始筹备建立“谦之书法社”。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唤起大家对书法的兴趣,在大学校园里,掀起一阵学习书法的热潮。

社团的建成与经营并不像他起初设想的那般简单。建立之初,也仅仅只是二十几人的小团队。此时的书法社在他的眼中像是一个婴儿,需要精心的呵护,却也时刻盼望着它能早日成长,强大起来。正是这样急迫的愿望使他犯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社团成立之初,他们受邀参加河北工业大学主办的书画比赛,当时社团人才紧缺,卢隆生由于太重视这次一鸣惊人的机会,在出自一人之手的几幅优秀书法作品上,署上了其他几位社员的名字,交给了主办方。直到作品被展出,原作者才知情,原作者表现出的愤怒和绝不原谅的态度,使卢隆生从“投机取巧”的小聪明里清醒过来,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怀着愧疚与懊悔的心情,他主动向主办方和当事人道了歉。“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悖于良心和道德,这是我们的一个底线。”这样的觉悟,使他在打理社团方面吸取了经验,更加脚踏实地。现在社团壮大到300多人,跃居全校第一。

书法成为社交“工具”

卢隆生学习书法多年,对他来说,书法是他的社交“工具”,他会有意识地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书法的朋友,交流心得,拓宽视野,这使他感觉畅快而适意。随着在崔老师门下的求学,他对书法的感悟逐渐加深,读理科的他考研选择了文科方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文理结合的求学经历会使我有更丰富的生活阅历,使我对书法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是我为书法进阶迈出的第一步。”已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的卢隆生,依然是那个与书法为伴的少年。

本文作者:光明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