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诗意午睡野史趣闻
戳上面的
这是太湖诗刊为您精选的第 1113期
弘扬太湖文化
让世界 读懂江南

美文欣赏

古代诗人的诗意午睡
作者:宋子伟
.
“宰予昼寝”,总感到是个谜,从古代诗人的诗意午睡中,也许能够解开这个谜。
夏日昼长,古代文人的午睡,大多能睡出潇洒,睡出自在,睡出才思,睡出禅机。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是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午睡方起,了无情思,是诗人生活的一种宁静,一份闲适,便有了凉凉的诗意。“芭蕉分绿与窗纱”,妙!窗纱本是绿色,芭蕉更绿,更绿的芭蕉还“分绿”,拟人,是诗人午睡后的感觉,宁静而悠闲。“闲看儿童捉柳花”,如画。诗人的宁静、闲适,跃然纸上。
“饱食缓行初睡觉,一瓯新茗侍儿煎。脱巾斜倚绳床坐,风送水声到耳边。”这是丁崖州的闲情。将睡未睡,饮茗待息,清风送凉,风送水声,权作催眠之曲。潇洒自在,快乐似神仙。诗人在小溪旁午睡,“斜倚绳床”,自得其乐。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半西窗无夕阳。”这是陆放翁的逸致。“寿星诗翁”陆游,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吧,喝醉了。主客对榻,相忘相安,友谊太纯正无邪了。
“读书已觉眉棱重,就枕方欣骨节和。睡起不知天早晚,西窗残日已无多。”这是诗僧有规的禅机。在读书疲倦之后,酣然大睡,以使身体“骨节和”,也算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有规的“西窗残日已无多”与陆放翁的“一半西窗无夕阳”是异曲而同工,既是写实,也是感悟。
“纸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诗人蔡持以书催眠,醒后不仅精神爽快,而且备感环境宜人。此法凡读书人多有体会,堪称最雅致的午睡术。“睡起宛然成独笑”,诗人也许在梦中有了新的读书感悟,或者梦到了特别有趣的事情,醒来以后,还宛然在目,所以“独笑”。有趣。
最有情趣并能发人深思,当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午睡诗了:“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依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 看书累了,靠在竹席上小憩,打个盹儿,有返老还童之妙。“野水纵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午梦觉来闻语鸟,歌眠似听朝鸡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午睡带来的宁静心境是长寿的秘诀。与其说王安石是抒写午睡,不如说午睡悟道。试想,事业难成,权位顿失,难免有失落感。这时,写首小诗,或许可以使那种心理获得平衡。王老先生不但午睡诗写得好,他还搞过一个小发明,他在夏日常用方枕,人问方枕用处,他说:“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
午睡应该是最甜蜜的睡眠,因为夜眠是例行公事,午睡却是奢侈品。诸葛武侯午睡诗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境界之高,令人叹服。
午睡诗写得漂亮的,还有柳宗元的“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耶律楚材的“闲眠白昼三杯酒,静对青松一曲琴”、刘基的 “如何一睡三春景,不及闲窗午梦长”。
午睡兴起于何时,若从“宰予昼寝”算起,至今该有2500余年了。尽管宰予昼寝受到孔子的指责,但历代文人午睡者仍大有人在。他们的午睡诗也给历史留下痕迹。宰予昼寝,没有留下诗篇,但我们可以知道宰予已经感受到了午睡的妙处,只可惜,他的老师太严格太固执了。
清朝戏剧家李渔写过《闲情偶寄》,谈养生之诀,提到“午睡之乐,倍于黄昏,三时皆所不宜,而独宜于长夏”。他主张在白昼特长气温特高的夏天午睡,并咏诗:“吾在此静睡,起来常过午。便话七十岁,止当三十五。”李渔如果活在当代,一定会说“便话百岁”了。

作者简介:
宋子伟 1978年考取江苏师院,1981年在玉祁中学任教。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1999年作为学校代表参加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担任该会《校园生活》杂志的编委。在中国教育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江苏教育报、《教书育人》等报刊上发表作品。
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礼社村》等书。
本期编辑:兔漂
投稿邮箱:
taihushikan@163.com
1226431780@qq.com
「小编推荐
poetry appreciate
」


本文作者:冰火文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