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冤狱的元凶本来就是秦桧,这个锅皇帝赵构不能背野史趣闻

2018-10-23 19:36:43

岳飞

公元1142年1月27日,也就是大宋朝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高宗赵构赐死狱中。

关于这个大宋朝第一冤狱的元凶,历来有秦桧和赵构两种说法,前者流传最广并被普遍接受,后者是近几年风行的观点,有人忙着为秦桧平反,甚至呼吁不要让秦桧的铁像继续跪在岳王墓前,更加荒唐的是,有人竟然提出让赵构代替秦桧下跪。岳大将军一生赤胆忠心,对皇帝从来不曾有过贰心,过去讲三纲五常,如今我们替他造反,相信他断断不会答应的。

有宋一代,皇帝们相对还是开明和仁慈的,如明朝皇帝那般动辄杖杀大臣的事件几乎没有发生过。宋朝制度上有别于其他朝代最大的特点是重文轻武,赵太祖黄袍加身,以己度人,他自然害怕“陈桥兵变”的故事重演,为了彻底消灭武人干政的隐患,他在导演了一幕杯酒释兵权的大戏后,又出台了以文制武的政策,统兵的最高长官由文臣充任,还常常派个宦官做监军,所以宋朝没有唐朝那样的藩镇之乱,这是制度创新带来的好处。

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重文抑武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书生带兵往往具有食古不化的特点,饶是抗金先驱宗泽也是如此,宗泽进士出身,他很欣赏岳飞,却不认同岳飞打仗没有章法,为此特地送给岳飞一部阵图,但岳飞认为“阵而后战,兵之常法,然势有不可拘者。且运用之妙,存于一心”(《宋史.岳飞》)。意思是说战斗中敌情迅息万变,要灵活地把握情况的变化,不能拘泥,宗泽叹服。宗泽还算是位会打仗的书生,其他人可想而知。宋朝避免了藩镇带来的祸乱,却生不逢时,周围西夏、契丹、女真相继崛起,边事成为皇帝最大的心病。不想打仗也只有靠输币纳绢,用金钱换和平。然而,敌酋贪得无厌,最终女真人挥鞭纵骑南下,居然掳走了两任皇帝赵佶和赵桓,时为靖康年,史称靖康之难。《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和杨康由是得名。

仓皇之际,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大臣们的拥戴下匆忙登基,总算保住了赵宋血脉的延续。赵构的心情是复杂的,父兄被掳国破家亡,自己以一个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因而于公于私都应树起抗金的大旗。赵构即位之始对岳飞便应有印象,其一,虽然赵构在相州大元帅府时,岳飞只是其麾下充的一个小头目,但对岳飞近乎传奇的平定相州巨盗陶俊和贾进和的故事肯定曾经耳闻。其二,在金兵大军压境的压力下,宋将不是战败就是投降,而岳飞打了几场小的胜仗,虽说不够大,但那些一心想迎合皇帝求胜心理的大臣们不会不报告,而且宣传胜利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其三作为发现岳飞的伯乐张所、宗泽不会埋没岳飞的战功。在岳飞的问题上,赵构态度很明朗,只要你能打,我就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从此,自建炎三年宗泽的继任杜充降敌到绍兴元年,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岳飞升至神武副军都统制,正式成为一支军队的主帅,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同列。升迁速度之快,无人出其右。

建炎三年发生了“苗刘”之乱, 御营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刘正彦拥众作乱,袭杀执掌枢密的王渊,迫使赵构传位于三岁的太子,叛乱虽然很快被张浚、刘光世等勤王之师平定,但这件事再一次证明了皇帝对统兵大将们的担心不是杞人忧天,这也成为最后岳飞遭忌的引子之一。赵构在金兵咄咄逼人的攻势下需要将领们为他打仗保住一隅之地,同时又担心他们随时会把自己掀下皇帝的宝座。赵构自小太子病亡后再未生育,最后只好收养了个近亲做太子,跟如此这般劳心劳力不无关系。

岳飞也确实不负众望,岳家军连战连捷,所向披靡,金人闻风丧胆,呼为“岳爷爷”。高宗很高兴自己没有走眼,亲赐“精忠岳飞”旗勉励他,赐爵武昌郡开国公,岳母姚氏国夫人。岳飞很快成为抗金的核心。

正在岳飞满怀壮志致力恢复大业之时,一个算作他一生最大的对头从金国返回临安并很快受到了重用,他就是秦桧。

每逢外族入侵,总会出现战和的争论,从本意讲两者无非都是为了和平,不过一个要付出的是人的生命,一个要付出的是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陈嘉庚言“敌未退出我国土即言和以汉奸国贼论”,此言甚是,敌人都打到家里来了,还和什么和,有血性的好男儿是一定要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所以不管求和者出发点如何,终究要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研究汉奸们的历史,常常会让人感到迷惑,比如汪精卫,当初是何等热血男儿,最后弄的身败名裂,我觉得他自己肯定不认为自己是卖国,他也觉得自己在救国,然而事实上,他就是在做卖国的勾当。秦桧也是这样,在靖康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敢对强虏说“不”的铁骨铮铮的御史中丞 ,而在南宋朝廷里却只有一个迫害抗金将领的卖国贼。自宋孝宗为岳飞平反至今,秦桧成了汉奸的代表,然而说他是金国奸细的说法虽然流传甚广,终究证据不足。事实上,秦桧只是一个投机分子,他之所以受到重用乃至位居相位靠的就是他的一套救国理论,也即所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也就是把中国弄成南北朝,以承认北方领土归金国换取江南的苟安。他揣摩透了赵构的心理,赵构原本是锦衣玉食的王孙贵胄,玩玩蹴鞠,养养鸟就是他的生活,突然之间,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样的好日子便被无情的剥夺了。虽说幸运的承继了皇位,然而当皇帝十来年,一天安稳日子也没过上,整日里提心吊胆,内外交困,要说一开始还有点恢复中华迎还二帝的心气,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估计也磨得差不多了,渴望过上几天太平日子的愿望我们是可以理解的。秦桧的到来无疑让他看到了希望,尽管抛弃祖业有点卖国的嫌疑,但想来自己的父兄都把祖坟丢了,自己尚能保住半壁江山也算 对的住列祖列宗了。秦桧抓住了赵构的心,便开始着手把赵构拉下水,他要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这个国家。

历史选择了岳飞,又把秦桧推向了前台,一个作为将的代表是主战的核心,一个是求和的缔造者,两个人不可避免的站到PK台上。

较量从绍兴八年开始,赵构和秦桧不顾朝野的反对,与金国签订了第一个宋金和约,各位大臣、将领们反对的奏章雪片一样飞向赵构的案头,岳飞甚至说“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宋史.岳飞》),这种直斥秦桧的做法无疑让秦桧恨之入骨。也正如岳飞所料,和约签定的第二年金人就背盟开战。从这一次事件中秦桧也看到了主战派的力量,并且把岳飞想当然看作了主战的核心,因为朝野之所以要求开战,无非看到岳飞还在打胜仗,如果战场上节节失利,那么求战误国的观点就会占主流。自此始,秦桧就加紧了对岳飞等主战将领的迫害。

事实上,在赵构对岳飞一再嘉奖的背后,还是出现了一些君臣不和谐的端倪。一是收编刘光世军问题,一是立储事。朝廷为各路军马下了定额,就是说正规军不能超编,以此防止一军过于强大,难以牵制。刘光世罢后,为了其军队归属问题宰相张浚与岳飞商量,张浚一连提了几个人选,岳飞都认为不行,张浚恼了:“浚固知非太尉不可。”最后两人不欢而散,岳飞一时意气,把军队交待交待自己回家不干了,张浚就派人接手了岳家军。这件事最后证明岳飞是正确的,张浚也因此遭到罢免。但后果却很严重,岳飞撂挑子的做法无疑给皇帝示威和要挟的感觉,使本就多疑的赵构对岳飞的信任大打折扣。其次主战阵营少了一位朝中大臣,正好给了秦桧可趁之机,张浚走了没多久秦桧就登上了相位。另一件事更严重,岳飞在资善堂看到了赵构的养子,感觉他是个做皇帝的材料,正好这时北方传出金人欲立钦宗后人为帝与南宋抗衡的消息,岳飞感觉确定太子地位刻不容缓了,于是他就给高宗提出了这个建议。赵构非常恼火,本来他最怕的就是这些手握重兵的武人们干涉政事,就没好气地把岳飞训斥了一顿。回过神来赵构感觉自己话重了点,就让薛弼去开导开导岳飞,可见此时赵构对岳飞也是忌惮三分了,已经不是以前君臣那种亲密无间了。

同时,秦桧加紧了党同伐异活动。岳飞起自行伍,其为人赤胆忠心,只知有国,不敢有私,正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岳飞的亲弟弟岳翻,在同伪齐曹成作战中被曹部杨再兴杀死,但岳飞看杨再兴是个人才,便不计前嫌收降了他,后来杨再兴在同金兵作战中战死。(事见《宋史.杨再兴》)。岳飞为人梗直,也得罪了很多人,包括秦桧、张浚、王彦、张俊等,张俊有拥立赵构登基大功,开始对岳飞也不错,后来眼看着自己的小兄弟位子和自己平起平坐,而名气又远远超出自己,不免起了妒嫉之心,后来拉拢岳飞瓜分韩世忠的背嵬军,岳飞不肯,而秦桧又以收编岳飞部曲等相诱,最终张俊彻底投入了秦桧的阵营。还有杨沂中,这个人是抗金的主力大将之一,却天生一付奴才骨头,他曾经是张俊的部将,一生唯张俊马首是瞻。秦桧、张俊、杨沂中结盟组成了了新主和派。这些人如果不断地在赵构面前说岳飞的坏话,杀伤力是巨大的。

岳飞大军开始北伐,用反间计瓦解了刘豫的伪齐政权,一时两河豪杰纷纷响应,伪军纷纷投诚,岳家军声威大震,眼看着光复河山近在眼前。然而,在捷报频传的同时不能不引起赵构的担心,加上朝廷内已没有了赵鼎、张浚等主战宰相的支持,秦桧得以公然破坏这次军事行动成功,他先命令张俊、杨沂中的军队撤回,两人自是欣然领命,然后以岳飞孤军深入为借口说服赵构连发十二道金字牌诏令班师,致使岳飞劳而无功。

金军主帅兀术提出“岳飞不死,和议难成”,这无疑是给秦桧下了杀岳飞的命令了。此时,三大帅相继解除了兵权,对金兵反击的时机已经失去,秦桧一步一步把赵构拖下了水,再想回头却已太难,正如箭在弦上,为了和谈赵构已经打算委屈自己了,此时牺牲岳飞已经算是顺理成章了。

杀岳飞还起到了杀鸡骇猴的效果,第二次宋金和约签定,再没有了绍兴八年朝野汹涌的热闹场面。

对赵构而言,最后决定杀掉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岳飞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秦桧一手制造的局面下不得不走的一步棋,正是秦桧巧妙地利用了赵构的猜忌和求和心切的心理,使杀岳飞成了顾全大局的政治需要,因此秦桧作为构陷岳飞冤狱的元凶是毫无疑问的,可以说没有秦桧就没有岳飞的冤狱,至于赵构作为同谋者,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不管秦桧主观上如何,事实上作为卖国贼的代名词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作者:快乐读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