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的历史地位到底在争议什么?野史趣闻

2018-10-23 19:02:39

洪承畴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曾是明朝重臣,松山之败后降清,为满清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有人以中国古代忠君思想和民族立场标定,将洪承畴定义为贰臣和汉奸。也有人认为洪承畴招抚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灵涂炭;促使清朝统一、缓和民族矛盾等方面,于国家于民族有益的,有大功。

笔者暂不下定论,先看一下洪承畴的生平。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泉州南安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后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官运直上。崇祯十一年(1638年),满清南下,洪承畴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北上抗清。松锦之战,被围松山半年之久,城破降清。顺治元年(1644年),随清军入关,因功被顺治授予他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秘书院大学士等职。后帮助满清平定江南,远征云南,最终彻底剿灭南明政权。1661年正月,顺治驾崩,康熙继位,69岁的洪承畴疏乞休致。康熙授以三等轻车都尉,世袭四世。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洪承畴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三岁,谥文襄公。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下令编纂《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即《贰臣传》),洪承畴位列甲等。

笔者认为,要想客观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站在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中,而不是站在后世,用当代的价值观去重新界定他。而洪承畴的历史地位的争议,正是明末和当代在社会环境和价值观方面的争议。所以,站在历史环境下,笔者严重不认同洪承畴于国家和民族有功的言论,“贰臣”、“汉奸”是他永远不能磨灭的标签。

从忠君的角度讲,洪承畴可以说累受皇恩,崇祯一朝,洪承畴官运亨通,屡受嘉奖,洪承畴自己也说出了“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样的话。崇祯生性多疑,袁崇焕之死便是例证,但对洪承畴却十分信任。松山城破的消息传到北京,崇祯坚信洪承畴会以身殉国,甚至在北京社坛祭奠,然而紧接着传来的确实洪承畴降清的消息。汉武帝时,李陵苦战匈奴,兵败被俘,留在长安的亲眷被汉武帝灭族,无奈投降。而洪承畴松山战败,与当年李陵的苦战极为类似,所以被俘也情有可原,但降清,笔者实在找不出为其辩解的借口。洪承畴的不忠第一可以说违背了封建社会最首要的价值观,第二辜负了崇祯个人对其的厚望。

从爱国的角度,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满清与明朝的战争是带有明显的民族矛盾性质的战争,这也是为何后期农民起义军可以和南明政府军并肩抗清的重要基础。当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首要矛盾的时候,对比一下洪承畴之前对农民军的残酷围剿和后来对满清的竭忠尽智,更突显其汉奸的本性。其实降清之后,洪承畴依然可以有其他选择,汉朝有张骞苏武,三国有徐庶,洪承畴却选择了赤裸裸沦为满清的鹰犬。满清入关时,全族不过三十万人,如果没有洪承畴这类汉人,想要征服整个幅员辽阔,亿万汉人的中国,几乎没有可能。而因功被称为“开清第一功”,这个评价难道不是对他汉奸本质的最佳肯定?

而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洪承畴所作所为的评价,也是其“贰臣”和“汉奸”的最佳证明。虽然表面上满清对洪承畴恩遇有加,洪承畴在满清的地位也位极人臣,实际上,洪承畴却始终笼罩在屈辱和尴尬之中。他降清之后,自己的家人对其都尤为厌恶,洪承畴发妻削发为尼,母亲棒打逆子,弟弟洪承畯立言“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携母亲避居船上,泛江隐居。洪承畴旧日亲友无不上门辱骂。此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而洪承畴变节后竭忠尽智的满清也对其相当鄙夷。洪承畴镇抚南方凯旋回京而满清贵族则在思考如何安置他。最终,没有预想中的封赏,没有帖心的安抚,朝野用复杂和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这个异族降将走回朝堂。1661年(顺治十八年)69岁的洪承畴疏乞休致,对于这样一个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任务,朝廷必须有所酬谢。经过几番讨论,康熙皇帝最终授予洪承畴三等轻车都尉世袭职衔。三等轻车都尉是什么概念?除去王爵(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高级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每个爵位,又分一到三等,一等为最高。 男爵再往下一等,才是轻车都尉,三等轻车都尉,就是轻车都尉中的最低等。这就是洪承畴效忠二十年的满清对他的恩赐,或者说嘲讽。到了乾隆时期,乾隆开始以儒家圣贤后裔和华夏共主自居,开始褒扬矢志抗清的史可法、黄道周等人,而洪承畴“叛明”的污点开始掩盖“效清”的功绩,最终将洪承畴列入《贰臣传》,列为贰臣甲等。这就是其所效忠的满清最后对他的定性。

所以,现在关于洪承畴的争议笔者认为是荒诞的,无论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还是从洪承畴自己的角度出发,都不可能将其列为对国家和民族有功之人。贰臣就是贰臣,汉奸就是汉奸,无论时代怎么发展,都改变不了其背君叛国的本质。这就是定论!

本文作者:历史的另一面(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