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是亡于雍正帝对他的捧杀吗?雍正三大宠臣,为何这二人没事野史趣闻

2018-09-19 14:00:29

年羹尧在雍正皇帝刚坐上皇帝位置时,对年羹尧还是十分器重的,朝廷中无论是发生什么大事、要事,哪怕是与军事活动都毫无关系的,也都要与年羹尧商议一下,听过年羹尧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但是有许多重大政务,原本在中央就有人去处理这些事清,本不应该是一位边疆大臣来管的事情,可是年羹尧却一点也不避讳,每次雍正皇帝去和他商议这些事情,年羹尧还都提出自己意见,然后更正。他的这种行为已经突破了寻常的人事制度和官员关系限制,能够与皇帝做私人交流,那就意味这他的话语权比相关处理部门更大,更直接了。

年羹尧

说起历史上有建功立业的大臣也不是一位两位了,可是能够自降身段、奉承功臣达到这个地步的皇帝却还是头一次见呢。可是看了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这些恩宠,以及对他的恩遇,再想想年羹尧最后落得了一个自尽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雍正皇帝对年羹尧一场处心积虑的故意捧杀吗?不然最后怎么会落得了一个那样的下场。

雍正

很显然,以雍正皇帝的性格及其惯常做法,他倒真不会用心如此险恶的,只是因为他的这种人格就是这种表演型的,所谓爱之则欲其生、恨之则欲其死是也。当时雍正皇帝还对另外两位大臣也是恩遇有加,比起对年羹尧的的恩遇也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中一位是雍正帝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雍正皇帝对自己十三弟也是极为信任,在即位之初,就封他为亲王,任命为总理大臣,并破例允许他的爵位能够世袭接替。怡亲王允祥一直总理户部,掌握国家财政大权,只要是他上奏的大小事情,雍正皇帝都照准,并且屡次公开表示:这样的良法美意、利国利民之举,是怡亲王的建议,朕不能匿其功德而自居之,一定要向天下人公开说明。

并且怡亲王允祥的王府、别苑甚至坟地都被雍正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当时的允祥几乎总揽了雍正皇帝的所有生活琐事,出入进宫和圆明园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可以想象的出来,雍正皇帝对他宠信到了什么地步。

圆明园

另一位大臣是年羹尧的乡试同年鄂尔泰,雍正皇帝一发现他是一位忠臣才子,立即予以破格提拔,从内务府员外郎一迁则苏州布政使,再迁则署理云贵总督,主持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事宜。后又令其兼掌广西,全权掌管三省兵民大政,与年羹尧声势最盛时的权力有相近之处。君臣二人远隔万里,常年通过奏折亲密交流,讨论治国用人之道。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得了一场大病,为免鄂尔泰悬心,特命其递送奏折的家奴进入寝宫面圣,以便让他回去向鄂尔泰告知皇帝气色安好、龙体康健。

雍正

允祥对雍正帝的性情十分了解,深知他或爱或恨,当时都出于至诚,只是性情反复,翻起脸来比翻书还快。于是,每当雍正帝要对他进行赏赐时,他都是能推便推、推不了就硬推的策略,并继续拼命工作,不接受过分的荣誉和利益,让雍正帝对他始终保持有严重的亏欠感,没有一点翻脸的余地。而鄂尔泰是雍正皇帝一手提拔起的大臣,并且他在朝廷也没有一点根基,全靠雍正皇帝的提携才能做到这个位置,所以他对雍正皇帝始终都保持感恩戴德的态度,并且,姿态放得很低,多所逢迎。而这是年羹尧绝对不会做的。

所以说,年羹尧的死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在朝廷干预朝政,太目中无人,并且不懂得退步,做一个急流勇退的功臣。

本文作者:嘉志读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