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老是出奇葩的皇帝?野史趣闻

2018-09-19 12:00:37

晚年朱元璋

(原创作者:朱稳贵)

朝代的兴亡和最高权力的运作模式息息相关。秦代以来,秦始皇建立郡县制管理模式的中央集权,后世百代皆效法秦朝,所谓百代皆行秦政,采取皇帝和宰相分享中央权力、地方采取郡县管理的办法,地方绝对服从中央,确立了人治的管理模式。这一制度相对于周朝的分封制而言,更有利于保持中央集权和王朝的统一。到了明代,朱元璋建立明朝还是为主采取这个老办法,设丞相、设六部。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建国后,被朱元璋收拾殆尽,大家对朱元璋的印象基本是暴君。其实朱元璋在创业之时,脾气特别好,礼贤下士,以致才能笼络一大批人才为其服务。所以建国后,他的那些一直跟谁他的打天下的部下还一直以为朱元璋是老好人,经常对朱元璋不敬,嫌官小,要权要地位。老好人最终翻脸了,开杀。有个理论叫破窗户理论,开始杀了一个,后面收不住手了,一个是杀,多杀也是杀。胡惟庸作为宰相被朱元璋杀了,从此君权和相权的千年矛盾貌似被解决。宰相这这个千年老二的名号作为正式官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不设宰相,那中央政府的日常工作谁来负责?朱元璋自己兼任,朱元璋成了大明公司的ceo,中央政府事无巨细,由皇帝一个人裁决。秦始皇以来,皇权在制度上看,是皇帝一个人的权力,皇帝高高在上,是国家的唯一主宰。

但在实际运作中,皇权往往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历朝历代,皇权无非是受到皇族、后宫、太监、外戚、宰相或大臣这几个方面的影响。因为这些人能接近皇帝,对皇帝的决策或多或少可以产生实际影响。不要一说到皇族、后宫、太监、外戚干政,就深恶痛绝,事实上,这些人是皇权天然的同盟者,历史上也做出过很多正面的贡献。好了,没有宰相了,太监、后宫、外戚也不能干政,儿子们都派往外地封疆,朱元璋这下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不过关系也不大,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历经磨难,眼光敏锐,考虑周全,精力充沛,一个人挑起这个最高权力的重担虽然有点累,但是还不至于耽误正事。到了他的孙子朱允炆(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继位,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一套体制。年轻的朱允炆一无强势的外戚可以依靠、二无得力的太监可以咨询、三无在身边的叔叔或成年兄弟可以帮忙,四无得力的宰相帮助谋划。朱允炆在黄子澄等迂腐的大臣唆使下,开始干起了蠢事,削藩。这十几个藩王都是朱允炆的亲叔叔,手握重兵,结果朱允炆被四叔朱棣赶下了台,少不更事的朱允炆付出血的代价。朱棣上台后,加强了分封在外的弟弟们(二哥三哥已去世)和侄子们的的管控,政治军事上逐步限制、物质上加强保障,一手硬一手软,加之朱棣也是久经历练,局势很快稳定,明朝又走上了正轨。

朱棣的儿子仁宗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朱高炽的儿子宣宗朱瞻基,生在北京燕王府,小时候也跟爷爷朱棣打过仗,书画不错,能力也不错,但总体是个文艺青年、花花公子,没有宰相,哪里吃得了这份文山会海的苦。这么多事谁来帮助办呢?朱瞻基想到了太监,培训太监,让太监有文化,这样一来传达个指示、咨询个事也方便。这还不够,强化内阁,抽调些精干的干部给自己当政务秘书,这些人有向皇帝提出处理文件意见的权力,没有决策的权力,官职也很低,五品的样子,其实就是皇帝的政务秘书。这下朱瞻基轻松了一些。这之后,也大体就是按照太监和内阁两套模式来帮助皇帝治国理政的,总体能保持皇权的稳定。但是,还是美中不足,皇亲国戚被完全排除在外,尤其是皇族,皇族本是皇权的一部分,所谓家国天下,但皇族一律不能干政,不能对国事评头论足,也见不到皇帝,这是明朝皇权设计的最大问题。皇帝还是很孤独。到了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朱祁镇9岁登基,1449年22岁的朱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蒙古,结果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也先俘虏。当时并不具备御驾亲征的条件,但朱祁镇和他的前辈朱允炆一样,被人忽悠,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大臣是不是助手?是的。太监是不是助手?是的。明代出了不少能干的大臣,但大臣终归是外人,他们向皇帝建言献策多出于某种目的或者说会有私心。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是公家的关系,伴君如伴虎,大臣还得考虑自保,所以说话多会有所保留、留有余地,真正死谏的大臣不多。于谦倒是一个好典型,他在朱祁镇被俘虏后,主张拥戴朱祁镇的唯一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坚守北京,打退了蒙古人的进攻,挫败了蒙古人以朱祁镇为要挟索取巨额利益的图谋。朱祁镇夺门之变后,于谦被朱祁镇所杀。

朱祁镇的儿子成化皇帝朱见深也是个平庸之辈,任上虽有几次少数民族起义和流民起义,但政局总体稳定,朱见深忙于在后宫生孩子,国家倒也还算稳定。到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在位的时候,内阁和司礼监已经比较成熟,内阁大学士的评级也到了二三品,但还是秘书性质,因为官职高了,实际上起到了秘书长的作用;司礼监的太监们已经很有文化了,可以帮皇帝做很多把关工作。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票拟就是内阁对各地各部门上报的文件提出处理意见报皇帝,皇帝看后自己不亲自动笔批示,叫太监代笔,叫批红。大明帝国就靠一帮书生和一帮太监管理着,皇权至高无上,但是不必事无巨细操劳了。实际上,皇权被内阁和太监分享。朱佑樘在位期间号称“弘治中兴”。这种权力构架,不管是内阁还是司礼监,离开了皇帝都办不成事,这种体制应付承平之世是很合适的。谁也威胁不了皇权,皇帝也轻松。朱佑樘唯一的儿子朱厚照当了皇帝,这是个奇葩,神龙见首不见尾,太监刘谨依仗朱厚照作威作福,大臣们吃了不少苦头,著名的王阳明当时因为上疏的事被刘谨打了屁股。内阁也不是好欺负的,有对手就有斗争,有斗争就有胜负,最终内阁战胜了刘谨,刘谨被诛杀。内阁还是内阁,司礼监还是司礼监。朱厚照没有儿子,堂弟朱厚熜当了皇帝。朱厚熜是个怪胎,在位45年,20多年不上朝,司礼监一直比较老实,但出了严嵩父子这样权倾朝野20年的奸臣,不是权臣,因为严嵩父子从来没有对皇权构成威胁。朱厚熜只是不爱管了,有严嵩父子操持就好了,自己信奉道教,把朝廷搞得像个道场,没人劝得住。太监不敢管,大臣不敢说,皇亲国戚更是说不上话,朱厚熜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一意孤行,闹出不少笑话,自己还差点被宫女勒死。

嘉靖皇帝剧照

朱厚熜的儿子朱载垕是个老实的角色,信任内阁有加,自己关注的是美女美酒,国家倒也无事。朱载垕的儿子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8岁当皇帝,其母李太后是个宫女,基层老百姓家长大,比较机灵,在皇帝年幼的情况下,她对内阁和司礼监都重视,相互制衡,皇权倒也没有受到威胁,年幼的万历比较顺利过渡到成年。万历后期,由于国本之争,朱翊钧已经不见大臣了,国家到了奔溃的边缘。朱翊钧这皇帝既然也能当的好好的。万历的儿子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朱常洛的儿子就是木匠朱由校,只顾做木匠,国事交给太监魏忠贤,国家也是一团糟,朱由校只顾做木匠也没人管。朱由校22岁死后,无子,皇位交给了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检,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换了50个内阁大学士,杀了十几个兵部尚书,恣意任为,把大明彻底折腾没了。总的来说,明代的皇权高度集中,而且皇帝继承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皇位的取得只和出生有关,与才智德没有关系。制度设计上,不管是哪个部门、哪个单位,政府还是军队,离开了皇帝就办不了事,皇权没有受到来自太监、外戚、皇族、权臣、军队等的威胁。但是皇帝成了真正的寡人,没有兄弟提醒、帮衬,没有皇族襄助,就靠自己的自觉治理这个国家。英国人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没有监督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当皇帝前作为太子一般没人抢位子,当皇帝后,一个人高高在上,埋头深宫大院,人情世故不通,一定程度上说,明朝皇帝是无手无脚又聋又瞎的怪物。所以明朝皇帝多奇葩,经常会干出一些蠢事。《皇帝的新装》不是笑话,在明朝,尤其是明末天天在上演,掩耳盗铃虽是寓言,但明朝皇帝经常干这事。

木匠皇帝朱由校剧照

这样的体制对于皇权稳定很有帮助,皇位很稳固,但是缺点在于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王朝应付复杂局面是不利的。明朝276年间,发生过3件大事,这三件大事都说明皇权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一是靖难之役。削藩本就不该这么早动手,动手后,明朝中央政府的50万大军打不过朱棣一个藩王的几万兵力。二是土木堡之变。看似一个笑话,实际上是皇帝恣意妄为,没有受到足够的劝说等导致的,如果像清朝,吸纳部分有才干的皇族参政,对皇帝可以起到有力的监督劝谏作用。三是明末攘外安内。历史上真正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王朝就是元朝和明朝,元朝的统治是落后的,看来明朝的统治方式实在不行,一个偌大的王朝竟然很容易就被农民起义推翻,这是皇权固化的恶果,任由崇祯像无头苍蝇那样瞎指挥。

没有真正的亲人依靠,听不到真话,没有像雍正的十三弟胤详和同治的六叔恭亲王奕䜣这样的皇族干才帮忙打理,台前帮助做好安定稳定工作,幕后帮助策划战略。这种角色外人无法担当,只有皇族好用。这样一来,皇帝可以听到真心话,就算大臣中有反对派,也可以派亲王出面做工作,协调各方同心同德按照皇帝既定方针办,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至于摇摆不定。可惜明朝一律拒绝皇族参政,因噎废食,一笔上好的资源、皇权同盟者被弃之不用,好可惜。

到了清代就不一样了。

本文作者:坐看东南了(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