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稼祥:秦朝实现了皇帝之下的人人平等野史趣闻

2018-09-17 17:30:34

无论用西周血缘权威、宗法制度标准还是用儒家公天下、兼天下(特指封建分权制)的理念来验收秦族建立的帝国,即使不是负分,至少也是零分。确曾有个验收员——齐国的鲁仲连——在秦帝国还在子宫里时,就给出了诊断:“弃仁义,上首功”,结论是:如果它称帝于天下,他自己就跳东海自杀,不愿做它的臣民。态度比当年的伯夷、叔齐更决绝。

不过,从政治史看,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从列国之乱到重新统一,代价是数百万人头落地、数千万人身奴役,但收益是华夏文明开始第二次大聚变。

我在讨论中华文明的裂变时,给文明的聚变下过一个初级定义:分散的地理和人文要素因聚合而导致其一体化和文明化。这其实是对帝禹开创的华夏文明第一次聚变的描述,但用来定义秦帝国开启的中华文明的第二次聚变就不够了。聚变是同化过程,同化的最高形式是一元化。一元化,指的是事物的一个特定变化过程,是由多样向单一、异质向同质、参差向整齐、分散向集中的演化。一元化最直观的象征,就是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区发现的兵马俑。

秦始皇的一元化政策,不仅全面,而且彻底。首先是“时空一元化”,即“空间一元化”和“时间一元化”。所谓“空间一元化”,是指废除夏商周三朝的“五服制度”和西周的“封建制度”,对天下实行无差别等距统治;所谓“时间一元化”,是指统一纪元,从始皇帝,后世记数就行,至二世三世以及至于万世,而不再有诸侯纪年。

其次是“政治一元化”——一国一制(郡县制)和一帝一民。一民,就是全国百姓一个身份:“黔首”,即戴黑头巾的小民。为此,始皇帝铲平一切阶级差别,把六国旧贵族和富豪12万户统统变成“黔首”,并迁到首都咸阳,加以监视居住。再次是“技术层面的一元化”,也可以称为“技术标准化”,当时称为“器械一量”。被标准化的有度量单位:石、丈、尺,有车辆宽度,有文字的书写方法等。最后是“思想一元化”,措施是焚书坑儒。始皇三十四年,除了本朝史书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其余的书全部烧掉。两个人以上聚在一起谈诗论书的,死刑,还不许收尸。次年,坑儒生460余人。于是,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群芳斗艳的局面从此终结。

一元化的文明聚变,导致天下同质化和一体化。不仅让国家块头增大,也使其力量集中。刚建立的秦帝国,在统一原华夏民族居住全境之后,设立36个郡,然后继续扩张。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次年,占领“河南地”,增设44个县,又同年,掠取陆梁地,增设3个郡:桂林、象郡、南海,3郡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

根据《剑桥中国史》提供的地图,秦统一前未扩张的中国版图,东西约1700公里,南北约1600公里,计272万平方公里;秦始皇增设华南3郡,北方增加44县后,东西仍为1700公里,南北约为2400公里,面积约为408万平方公里,增加了约136万平方公里。

可以说,新生的秦帝国,不仅可能是华夏民族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帝国,其军队甚至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秦始皇生前,秦军基本上百战百胜。赵国名将李牧经营多年,用示弱法骄兵之计,才勉强把匈奴从边境赶走,而秦将蒙恬用30万军队,只一战,就击溃各路匈奴骑兵,辟地44县。

谈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华夏历史上最浩大最坚固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长城的作用,就是削弱草原蛮族的骑兵优势,把开阔地带骑兵对步兵的遭遇战转变为步兵对步兵的攻防战。虽然战国时期秦、赵、燕分别修建过长城,但把它们连通、加长并绵延万里这件事,在列国割据条件下也不可能办到。

为了向华夏全境各地迅速投送资源(包括武装力量)而修建的道路,也是当时世界之最。据估算,秦修筑的道路总长度为6800公里,《剑桥中国史》的作者说,这个长度比吉朋估算的当时罗马帝国道路总长度还要长近1000公里——罗马的道路,从苏格兰境内的安东尼斯墙通到罗马,然后止于耶路撒冷,总长也只有5984公里。

此外,农战政策想必极大刺激了秦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水利依赖意识。秦始皇在世时,秦一共修了三条水渠,其中郑国渠和都江堰是统一前修的,南方的灵渠是统一后修的。这些水渠的主要作用是沟通不同水系以用于农田灌溉或水路交通。3大名渠中的两条(都江堰和灵渠),历经2000多年,直到今天还在发挥水利作用。建渠,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而管理它们,则需要揽括华夏地区全流域的天下国家,以防止无休止的对水资源的争夺。

综上所述,秦帝国开启的中华文明的第二次聚变,其贡献是物质层面的,比如种族保存与繁衍、伟大的水利工程、军事防御工事和道路的修建与扩建,等等;其缺陷是精神层面的,比如读书有罪、仁慈犯法、思想违禁、残忍立功。自秦至清,虽然朝代更迭,虽然有若干例外,但秦开创的政治、思想一元化和社会同质化一直是主流。

有趣的是,秦帝国的一元化,被唐代大政治家、大诗人和政论家柳宗元误读为“公天下”,说“公天下”是从秦开始的。作为一个儒者,这个观点是反叛者的立场,因为儒家的共识是孔子在《礼记·礼运》篇里表述的理念:公天下是指天下不被一个家族或部族所占有。柳氏否认唐虞禅让制是公天下,理由是远古之事不可考,而这实际上等于间接否定了孔子;否认西周封建是公天下,则是因为无论天子、诸侯或职官皆以出身定终身,乃家族世袭。

显然,柳宗元混淆了天下主权的所有权、占有权和执行权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公天下,主要指的是天下所有权和占有权不被一个家族所垄断。按这个定义,秦制是最不公的体制,它比家天下更私有,是朕天下;而封建制则让同姓异家、同族同姓、同族异姓甚至异族分享天下。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秦废除所有职官世袭制已经接近于实现皇帝之下人人享有平等的任职权了。因此,若说秦是人类历史上开放性科层制的开创者,则应是肯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秦制也有公天下的成分。

本文作者:新民说iHuman(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