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将袁崇焕:为何受剐刑3543刀野史趣闻
袁崇焕,字元素,男,汉族,1584年6月6日生,属相猴,星座双子座,广东东莞人,进士学历,历任正县级的福建邵武知县,上校军衔的兵部职方司主事,大校军衔的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大校军衔的辽宁兴城宁前兵备佥事,兼任正市地级的主事宁前按察使,少将军衔的兵部右侍郎,兼任副省级的辽宁辽东巡抚,1628年四月,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登基后,任命袁崇焕为中将军衔的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天津、辽宁等地的军务,也称“蓟辽督师”。
容 貌
有关袁崇焕的容貌,百川找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依据清朝道光年间伍崇曜刻本《袁督师事迹》所绘的《明袁崇焕督师真像》。此像是袁宗焕的半身像,身穿大红袍的朝服,头戴镶嵌宝石的明朝官帽,怀抱笏板,面容和善,清秀文弱。像中的袁崇焕,长瓜脸形,白净面皮,俊朗眼睛,修长眉毛,隆直鼻子,垂肩大耳,淡抹的三绺胡须,根条毕现。从袁崇焕的画像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形象,而与他驰骋沙场,勇冠三军的猛将行为相比较,简直大相径庭。
百川又来到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的袁崇焕祠,里面供藏的有袁宗焕石刻像,威风凛凛,庄重肃穆,须眉生动,令人肃然起敬。其石像上悬一幅匾额,是袁宗焕亲手书写的遗墨:“听雨”二字。此石像突出了袁宗焕的精神形象,更有传神之处。
社会关系
笔者在收集有关袁宗焕的社会关系的资料时,一股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的亲属好友,竟然都是围绕他的为国尽忠而存在抑或离去,这在笔者所记录的所有的英雄人物之中是不多见的。
1624年,袁崇焕的父亲病故。按照当时的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丧。正在辽宁兴城担任守城重担的袁崇焕两疏上书请辞,想回广东老家为父尽孝,但是明朝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称为“夺情”。袁崇焕也只能登城向南叩头而泣言:“忠孝自古难两全”。
1625年,袁崇焕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兴城定居。而此时的情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带领数十万清军铁骑气势汹汹地杀奔而来,但是明朝辽东最高长官高第却把锦州、兴城附近的守军全部撤入山海关,只留下兴城一座孤城。袁崇焕这时举家迁入,他的全家和兴城共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不过了。
另据《明史·袁崇焕列传》记载,1630年,袁崇焕冤死后,他的兄弟妻子被流放三千里,他的家被抄,他没有儿子,家里也没有积蓄,天下人都为袁崇焕一心为国却被陷害致死鸣不平。
袁崇焕在刑场被斩后,他有一个佘姓的部下,趁夜盗取了他的头颅,埋葬在北京东花市斜街52号院内,佘义士还交代子孙,不必再回岭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北京为袁崇焕守墓。如今守墓的是年逾古稀的老太太佘幼芝,她说从1630年至今,佘家已经守了近380年的袁墓,历经了十七代。
纵观明代名将袁崇焕的一生,笔者用以下“三奇”来概括。
奇迹:文进士出身的武将军
袁崇焕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的1619年,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三甲第四十名的进士,应当说是文才出众。但是他最后却成为出类拔萃的武将,这是因为:
他武艺高强,胆识过人。据《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身手敏捷有力,有一次他去老百姓家救火,穿著靴上墙屋,飞檐走壁,如履平地。还有《明史·袁崇焕》记载,袁崇焕在受命前往辽宁绥中前屯,安置流民时,连夜赶路,丛林荒野,虎豹出没,天明入城,将士都赞叹他的勇敢与胆量。
他杀罚决断,大智大勇。从他计斩毛文龙这件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毛文龙是少将军衔的平辽总兵官,率重兵驻守烟台、大连沿海一带。也是一位战功显赫的猛将。但是毛文龙曾经两次带兵到山东抢掠钱粮,而且口出狂言:“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又在给皇太极的书信中说:“汗凡有旨来,我皆领受,无不遵行”,袁崇焕认为毛已经有投敌的趋势,于是在1629年的大连双岛,袁崇焕用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首。当时毛文龙自恃有兵护卫,认为袁崇焕不敢杀他。但袁崇焕却说:“尔疑我为书生,不知我乃朝廷一员大将。”事后,崇祯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怪罪袁崇焕先斩后奏的行为,还对他通令嘉奖。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1629年10月,清太宗皇太极看到有袁崇焕镇守的兴城、山海关防线不能攻破,就率领数万清兵迂回绕道蒙古攻取遵化,直逼明朝首都北京。实际上,皇太极的诡计,早在几个月以前,就被袁崇焕预料到了。他曾两次上书朝廷提醒,可惜的是未被重视。结果,11月21日,英勇善战的清军竟然打到了北京德胜门外。在此危急时刻,袁崇焕冒着擅离职守和私自率兵进京,这两项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可以杀头的罪名,从兴城出发,千里驰援北京城。就在当天的广渠门之战中,袁崇焕冲锋在前,身中数箭,两肋被扎得像刺猬一样,幸好有铠甲没有穿透。经过8个小时激战,袁崇焕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皇太极率领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奇功:炮击努尔哈赤
袁崇焕打仗最大的功劳,就是宁远大捷。而且最让人拍案称奇的,就是在这场战役中,袁崇焕用葡萄牙制造的红衣大炮将清太祖努尔哈赤打成重伤。半年后,努尔哈赤终因伤势过重而死。临死前,努尔哈赤愤慨地说“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征讨诸处,战无不捷,攻无不可,惟宁远一城不下……”
宁远大捷就发生在辽宁兴城。那是1626年的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兵十三万,号称三十万,从沈阳渡辽河,攻取兴城,意图取道山海关,直达北京城。
此时,防守兴城的袁崇焕只有不到两万军兵,而且由于负责明朝辽东地区防卫的中将军衔的兵部尚书高第,将兴城周边守军全部撤回山海关以内,使兴城成为一座孤城。袁崇焕陷入后无援军,前有劲敌的窘地。
但是,此时的袁崇焕,却表现的异常英勇。他先是断然抗拒顶头上司高第让他弃守兴城的命令,后又严辞拒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招降诱惑,号召兴城兵民:“死中求生,必生无死”,誓与城池共存亡。
战斗从正月二十四日清晨开始,后金兵用攻城车和架城梯,蜂拥进攻,万箭齐射城上。明军用弓箭、礌石、火球、药罐进行还击。后金兵前仆后继,冒死不退。袁崇焕在严重危急关头,身先士卒,不幸负伤。他撕裂战袍,裹住伤处,愈战愈勇。一直打到深夜,后金兵的死尸堆积城下,几乎要把城墙埋没了。
紧接着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两天,后金兵再倾力攻城,袁崇焕于是命令用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打击敌人。这一招果然奏效。炮过处,打死后金铁骑无数。后金兵惧怕利炮,畏缩不前。努尔哈赤看到此景大怒,挥刀催马来到阵前,砍杀退逃的军兵。但是被他驱赶的军兵,仅至城下又返回来了。正在此时,只听一声炮响,努尔哈赤应声落马,《清史稿·努尔哈赤传》记载:“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放声大哭。”
兴城之战,最终以努尔哈赤的受伤,后金兵的撤退而收场。袁崇焕取得了这场战役的重大胜利,打破了后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史称“宁远大捷”。
奇冤:受剐刑的始末
皇太极对有杀父之仇的袁崇焕恨之入骨。同时,袁崇焕镇守蓟辽,让清军的挥师入关成为梦想。于是,皇太极巧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说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再加上朝廷内部阉党余孽的诬陷,1629年十二月初,明廷将袁崇焕罢官逮捕入狱。
袁崇焕被囚禁审讯半年后,1630年八月,崇祯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的罪名,竟然判处剐刑的极其惨重的刑罚。
千字文有言“韩弊烦刑”,百川直译为“韩非惨死己苛刑”。行刑那天,袁崇焕毫无惧色,他被五花大绑,押上北京西市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被活活地割了3543刀以后,袁崇焕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当代)百川千遍行楷千字文:“韩弊烦刑”
(((以上文章及书法作品版权,归千字文书法网所有。促进书法交流,国学文化合作)))
本文作者:金生丽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