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和曾国藩何以结局不同?野史趣闻

2018-09-14 18:30:33

回看历史,我们很容易总结出,那些处事张扬、为人傲气、行事急躁、出言犀利的人,最终结局都不太好,比如关羽、年羹尧;而那些行事沉稳内敛的人,却最终得以善终,比如司马懿、曾国藩。何以有如此差别,这与人的性格和气质是息息相关的。我们读一个故事,便能洞悉其中的玄妙。

周宣王爱好斗鸡,纪渻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浮躁,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了?难道还没训练好吗?”

纪渻子说:“现在可以了,骄气全无,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名象没有听到似的,毫无所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象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了。

纪渻子在训练斗鸡的时候,不是让鸡每天增加一点技巧,而是让它每天减少一些心理负担。这正像老子所描述过的修道过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说,通常的学习,总是要逐步增加一些知识技艺,而修道则相反,要每天努力消除一些东西。人们不断地消除种种私欲杂念,也就不断地接近理想的精神境界。大智慧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高度的技巧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的勇敢往往被误解为胆怯。

外表的张扬与嚣张,说明修为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炼,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精神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却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士气全无了。

想要一鸣惊人,渴望战胜对手,那就得首先修心自敛,战胜自我,静如山,动如风,每个细节与毫厘都散发出真力与气场,那就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本文作者:微醺风月(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