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封神榜》、《封神演义》,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野史趣闻
通过《封神榜》、《封神演义》等各个电视剧的广泛传播,我们都知道姜子牙是个慈眉善目、仙风道骨的人,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与影视中的姜子牙却不尽相同,在此小编要给大家还原一下历史上真正的周王室佐命元功——齐太公姜子牙。
封神榜
姜子牙早年世居东海之滨,虽然祖先的身世还算显赫,但是到了他这一代已经破败不堪,姜子牙早年也曾像刘备一样过着织席贩履的生活,但是据孙子兵法说:姜子牙还曾经在殷商纣王的朝廷打过工,估计要么是不得志,要么就是看穿了殷商已经是大厦将倾了,很快离开了殷商朝廷,抱着满腹经纶、一胸韬略来到了渭水边上钓鱼。此时的姜子牙内心的想法如何我们可以猜测一二,已过古稀之年,换到其他人这个年纪没有入土也应该颐养天年了!姜子牙不回故乡东海养老而跑到离故乡万里之遥的西岐渭水边上钓鱼,简直就是不衣锦,誓不回的志气。
姜子牙钓鱼
姜子牙最终还是遇上了明主,周文王对其言听计从官封太师,非但如此还与他结为了儿女亲家,周文王为儿子姬发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并生下了周成王姬诵和唐叔虞(春秋晋国始祖),从此使得姜姓成为周王朝第二贵族。姬姓和姜姓相互通婚达数百年之久。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去世之后,姜子牙以武王的尚父和岳父的身份,辅佐周武王开始进行灭商大业,在史书上我们很难看到姜子牙为武王出谋划策的高论。但是史书还是为我们提供不少具体的细节。下面小编便详述一些史实。
周武王在灭商伐纣前夕,载着父亲周文王的灵位准备出征,被两个当时避乱在西岐的义士伯夷和叔齐拦住马首,质问周武王说:“你的父亲还没有安葬好,你就要兴兵打仗,这是孝顺的人应该做的吗?你做为一个臣子而想要弑杀在朝歌的君主,这是仁人义士应该做的吗?”两句话就把兴师复仇替天行道的圣君打成不忠不孝之徒,周武王想必当时也是震怒万分,还没等到他发火,左右护卫已经抽出剑来准备手刃了这两个不识时务的混账。这个时候姜子牙站了出来,说到:“这两个人都是义士啊”阻止了一场杀人事件,并令人把这两个人搀扶着离开了。这件事可以看出姜子牙作为辅政大臣睿智的一面,杀这两个人可泄一时之愤,释放他们却可以赢得更多的人心!
商纣王子受
伐纣大军行至孟津,搞了一次誓师大会,姜子牙作为首席辅政大臣兼任伐纣总参谋长发布了一道寒光闪闪的誓师命令“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意思是:“诸位,命你们即刻把你的人和船召集起来,来晚的当以违抗军命斩首处之。”这俨然就是一次连哄带拉的民意调查,周王朝口里有德、手中有刀。就问天下诸侯你们还有谁不服,还有谁愿意随独夫纣陪葬?
周武王灭商之后,在处理殷商遗民的问题上,姜子牙的态度让我们很难想象,他的建议是,杀尽殷商的敌对势力,让他们不留遗种。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当时的周武王都不能接受一个如此狠辣决策,显然武王也拒绝了尚父的决策,而从此开始,另一个年轻人也开始成熟并且在姜子牙和武王的视野里崭露头角,他就是周武王的四弟周公姬旦(大家收悉的周公解梦,就是指此人,他同时也是春秋时期,孔子最崇拜、尊敬的人)。
周王朝克商之前,姜子牙出尽了风头,而灭商之后,却是周公姬旦发挥的舞台,在对待殷商遗民的问题上,周公的决策是给殷民同等的政治待遇,在促进融合的同时并加以提防,哪怕是殷商叛乱之后依然保持这一政策,这是十分难得的。这就是武王托周公辅佐幼子成王姬诵摄政的原因,在武王心里周公虽然年少,但是做起事情来沉稳而不温不火,不至于像尚父那么的激进。
周公姬旦,辅佐周成王姬诵,为成康之治奠定基础
也许是一种宿命,姜子牙和周公这两种不同的治国策略,受封的国家却又做了邻居。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之后,移风易俗,把周朝的礼仪带到鲁国,经过三年时间才让鲁国的民众接受。姜子牙在受封齐国之后从俗简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翁之利,杀掉了一个宣扬仁义治国的臣属和两个消极不合作的隐士,想当年自己姜子牙也是一个被周文王礼遇提拔的隐士,也曾消极于殷商仁义于西周,隐士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后杀掉自己的同行,这真的是让我们感慨万千!姜子牙受封五个月向周公汇报以表示完成使命完成,三年之后周公之子伯禽才姗姗来迟,遂让周公不禁自嘲:唉,鲁国从此以后恐怕要成为齐国的附庸了,鲁国的国政不够精简不够方便的话,人民就不会归附,齐国的作法可比这就强多了。
据史料《淮南子》记载:“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其后齐日益大,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周公的执政理念“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亲近自己的亲人”更适合和平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而姜子牙的“推举有能力的人,崇尚有功劳的人”却更偏向于与别国竞争的战争体系,姜子牙不屑于周公那套繁琐的礼仪,认为这不是能让国家强大的方法。周公却认为过分的看重能力虽然会让国家变得强大,但是忽视礼仪却会使尊卑失序,国家陷入混乱。
放眼有一朝,齐国因地制宜而霸,鲁国移风易俗而衰,齐国的国君大多死于非命而最终被大夫田氏所取代,鲁国虽然君权微弱但是好歹稳稳当当的活到了秦帝国前夕。两个国家的命运在开国之君手里就已经确定了。而后世有作为的君主,在国家强大和社会稳定之间,也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做着选择和取舍。
本文作者:云雀ghy(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