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华盖世,无耻之尤”,做人莫学宋之问野史趣闻

2018-09-13 15:00:33

提到唐代诗人,就不能不说宋之问。宋之问的一生,从向名到追名,从成名到毁名,从名败到身殁,他自己也许浑然不觉,一生诗意陶然,但旁人和后人都对他的卑鄙厌恶至极。

首先小编在百度百科上找了一下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并无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门”,踏上了仕进正途。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后因结交张易之获罪,贬泷州参军。中宗景龙中(708年)转考功员外郎,与杜审言、薛稷等同为修文馆学士。又以受贿罪贬越州长史。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流放钦州。 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赐死。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本段来源百度百科)

宋之问是个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年轻时就曾参与编撰大型文化工程《三教珠英》,编译以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为首的儒释道三家精言,结识了张说、沈佺期等文化名流。

有一次,武则天游幸龙门时,举行了一场诗歌大赛。左史东方虬率先成诗,武后大悦,当即赏赐锦袍一件,东方先生感激涕零地捧着锦袍,叩谢皇恩。可没过多久,宋之问写好呈上,武则天看了赞口不绝,觉得意境更胜一筹,又随手将东方先生手中的锦袍夺下,给了宋之问。转瞬之间,锦袍易主。东方虬的难看是显而易见,而宋之问的喜悦自不必言说。

这次诗赛,点燃了宋之问内心的无限虚荣,发现写诗不仅可以悦己还能悦人。因诗而名、由文而贵的快感,在披上锦袍的刹那间,如鲜花一般绽放开来,成了宋之问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从此,王公贵族大摆车驾出行郊游的队伍里,少不了宋之问,他也因此结交了大批达官贵人。期间,他攀附上了武则天的宠男张易之兄弟。

文人的悲哀,不在于写不出好文章,而在于操守的丧失。在酒热蒸腾之下,宋之问亟不可待地投入了权贵的怀抱,心甘情愿地为之炮制文章。谁的声势大就往谁家跑,写文章的人沦落到这种地步,颇有些乞丐的味道。而且,宋之问长相貌美,虽然比不上张易之的“莲花面首”,但还是比较出众的,当年还曾有过谋求武则天小蜜职位的举动,因为有“齿疾”(口臭)的毛病,没有如愿,否则,宋之问的前途还要再风光些。

公元705年,武则天垂垂老矣,病重不堪,张氏兄弟一倒台,宋之问就被贬到了遥远的南方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但时隔不久,宋之问就悄悄潜回洛阳,住在好朋友张仲之家里。这个时候,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正在召开秘密会议,商量如何除掉权臣宰相武三思。好朋友之间没有避讳,张仲之便将这样的想法直言相告。宋之问的脑子立即发热,直觉告诉他,这又是一个接近权要的好机会。他想也没想,立即转告了他那个同样获罪的书法家弟弟宋之逊,并安排侄子宋昙等人出面告发。因为“检举”有功,宋之问等人将功赎罪,又得以晋升进京。弟弟宋之逊做了光禄丞,宋之问做了鸿胪丞,官居五品,换成了绯红色的袍服。而好朋友张仲之、王同皎等人在牢狱里接受三提七问、严刑逼供,被打得遍体鳞伤、血溅衙堂。

卖友求荣、害友图进,这是一次致命的人格变异。从媚附权贵到丧尽天良,虚荣心极度膨胀,为了名利不择手段,以血袍换锦袍,宋之问的这一步,走得令人不寒而栗。

因为武则天不在了,张易之兄弟没有了,宋之问又将目光移向新政权的执掌者,先是攀附太平公主,得以重用,后见安乐公主权势日隆,又移舟登陆,极尽吹捧奉迎之能事。

宋之问的转向之快,堪称文人之最。写文章游刃有余,但想在政治的峭壁上腾挪跳跃,并非易事。他的反复无常,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唐中宗想将宋之问提拔为中书舍人,但是太平公主对他已经厌烦了,只轻轻一提他在选拔人才时收受贿赂,情况随即大变。他从拟被提拔的人选,变成了有问题的审查对象,立即被勒令卷起铺盖,再度离京。

亡命生涯开始后,宋之问又大量写诗,源源不断地寄往京城,可惜新上任的唐睿宗李旦不吃这一套,因为卑鄙他的为人,以“狯险盈恶”流徙钦州。到了唐玄宗执政初年,曾经扰乱李唐王室的人员都受到严厉的处罚,宋之问被下令赐死。

传说,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所作《代悲白头翁》一诗中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千古名句,宋之问遂生夺句之心,骗刘希夷来到家中,用土囊活活压死。之后,宋之问将这一句加入自己的《有所悲》中。此为千古疑案,并无证据,但宋之问在民间的名声之差,可见一斑。说到底,宋之问的为人,就如他的口臭一样,令人恶心。

“才华盖世,无耻之尤”,宋之问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失行文人的命运案例,这不能不令天下文人警醒。

-END-

参考资料:金鑫:《唐诗的城池》,新华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本文作者:古堰军(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