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帝死后,留下一群年轻寡妇,为何只有慈禧崛起了?野史趣闻
两宫太后,尤其是同治帝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对肃顺等人奉遗命辅政极不甘心。于是,她凭借其特殊地位,利用官僚亲贵们对肃顺等人的夙怨和种种不满,内联慈安,外结奕诉,枳极采取反肃顺行动。而恭亲王奕诉也将咸丰帝之死作为改变自己处境的契机,于是,两股反肃顺势力联合在一起,围绕“听政”与“摄政”展开争夺统治权的斗争,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宫廷政变随之爆发。
经过反复较量,慈禧太后与奕诉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一举击败贊襄政务王大臣,将肃顺斩决,勒令载垣、端华自尽,其余5人或革或遣。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诉为议政王,改 “祺祥”年号为“同治”,从而彻底否定了赞裏制度,故这次政变又称为 “祺祥政变”,又以发生的地点而称为“北京政变”。

英法公使对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支持与配合,开创了西方势力直接干预中国朝政之先河。此后,以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诉为首的清政府对西方的态度由敌对转为依附和屈从。
咸丰帝去世,留下一群年轻的寡妇。皇后钮枯禄氏只有25岁,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才26岁。按规制,皇太子载淳称皇后为母后,称生母为圣母。载淳即位后,他们被尊称为皇太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初一,大学士桂良等遵谕上徽号 ,母后皇太后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皇太后”。

这是辅政大臣经内阁向各统兵大臣、各省督抚等总兵以上官吏下发的,关于辅臣拟旨钤盖御赏、同道堂印章的通知。

咸丰帝死后,新皇帝登极仪式还未举行,肃顺等八大臣就开始执掌大权,规定今后所有谕旨,由赞襄政务王大臣缮拟后,呈递皇太后、皇上用印发下,上钤“御赏”印,下钤“同道堂”印。

此宝是慈禧被尊为皇太后时所刻制,钤用于慈禧御笔书画上,是慈禧印章中较为重要的一方。

皇太子载淳生母懿贵妃自进宫之日起,就想着要出人头地。咸丰帝死后,肃顺、载垣等人包揽了一切政务,对懿贵妃来说,暂居热河的口子是最难熬的。但她并未沉浸在悲痛之中,而是积极寻求对策。

慈禧太后作为后妃势力的主谋者,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一起商量 对策,开始行使她们的权力,掣肘肃顺等人的政治行为。不久就挑起垂帘听政之议。正想寻找时机与肃顺一派任性一搏的奕䜣迅速与慈禧太后联合起来,一场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宫廷政变随之爆发。

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八辅臣以无此祖制,拟旨痛加驳斥。慈禧太后却将所拟之旨留中不发,引起两宫与八大臣之间的尖锐冲突。

恭亲王奕䜣把对肃顺不满的人聚拢在一起,又利用外国侵略者对他的信任和配合,积极策划反肃顺行动。他以奔丧为名,赶到热河,与两宫太后密谋,然后返京布置。一面筹划新皇帝即位事宜,造成一切正常的假象;一面又在亲信大臣中秘密串联,暗中作政变准备。

两宫太后带领皇太子从热河回到京城皇宫,立即召见恭亲王奕䜣密谈,并于次日正式召见了奕䜣及桂良、周祖培、贾祯、文祥等大臣,历数载垣等人的罪状,传旨将其革职问罪。此时,肃顺护送着咸丰帝梓宫刚刚行至密云县,睿亲王仁寿率兵前去拘捕,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辅政八大臣全部落网。又经内阁会议拟定了肃顺等人不能尽心议和,失信于各国,擅自主持国家政务,抗拒垂帘,且无君上等罪状,将肃顺斩决,并勒令载垣、端华自尽,景寿、穆荫等人革职戍边。两宫太后懿旨授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
本文作者:市井讲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