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真的是风流才子吗?野史趣闻
唐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他在绘画和文学上的造诣都很高: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文学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唐伯虎的形象被诸多影视剧塑造成风流倜傥的公子哥形象。一部《唐伯虎点秋香》使之家喻户晓,他纨绔风流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影视剧的演绎让历史发生了扭曲,实际上被人津津乐道的这一风流韵事的女主角,却是比唐伯虎年长了足足20岁。
原以为家里会妻妾成群的才子,其实专情得狠,这在封建社会非常难得。他一生曲折,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才情却无法施展!他的一生非但跟“风流”靠不到边儿,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
唐伯虎出身贫寒,却自幼聪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古今所有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孩子是家中的希望,遂省吃俭用供唐伯虎读书。
他不负望,十六岁第一次考科举,就得到苏州第一名,轰动整个苏州城。原本以后故事的走向该是一片康庄大道,可命运实比戏剧更让人唏嘘不已,几年后,他的家人相继离世,这样的打击任谁也承受不住,他开始颓废,在朋友的鼓励下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走出亲人离世的阴影,唐伯虎发愤读书,期得考取好名次以慰藉亲人的在天之灵。皇天不负有心人,终在他29岁那年,他参加应天府公试,夺得第一名“解元”。可他对仕途的美好憧憬也止步于此,
因受科举试题泄露案的牵连,无辜的唐伯虎受到波及,被打入大牢,虽后来被平反,但却被封任一小吏,这让想在政治上施展抱负的唐伯虎十分失望,他愤而离任。都说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可唐伯虎却双双失意,继夫人不满他的任性,随即离他而去,此时的唐伯虎可真是孤家寡人。
而在他最落魄时一直给予他精神慰藉的红颜知己九娘,却早早离开了人世!双重的打击使得他对仕途愈加的心灰意冷,将满腹才情寄托在山水诗画上!
他的失意来源于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生活上不顺遂,愈发使他心寒。可多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教育还是根深蒂固的,读书人心中为国为民的思想还是不可移除,宁王的出现恰好点亮了他心中那盏微亮的灯,他义无反顾来到宁王门下想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可往往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没过多久,他敏锐察觉到宁王的野心。
他不想谋反,也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于是他开始用疯癫来伪装自己,想全身而退出这个是非之地。疯癫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的“疯子”,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格外的痛苦。
最终他成功蒙蔽了宁王,终于他逃离了这“吃人”的政治,回归乡野,重拾他的画笔,开始了他鬻画为生的生涯。
仕途失意后的唐伯虎开始借酒消愁,孰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酒醉时可忘掉一切,酒醒时却更觉落寞,为了追求酒醉时那一刻的清净无忧,他开始了酗酒。常年酒精的麻痹也使得他健康受到极大损伤,以致画笔都难以拾起,更谈不上以画养家了。
晚年的他常常为了生活而借钱,而借来的钱又大多进了酒馆。晚年凄凉的生活,死后竟无钱安葬,还是赖于朋友们的帮忙得以安生。
他曾经写过一首《七十词》道尽了他的一生:人生七十古稀,我言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剩下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受尽多少奔波烦恼!一首诗道出了多少无奈和辛酸。
他的一生空有才情,却仕途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可笑在后人中却留下了“风流才子”的称号,“才子”名副其实,“风流”这对他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本文作者:吉祥画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