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三品之二—五行大布野史趣闻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箸篆,钱文及制作均极为精美,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北周铸 “五行大布”钱,与当时的文化、经济、政治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佛教势力控制的和尚有三百万之多,这使的国家的土地和户口受到威胁,赋税得不到保证。加上当时的战事、蝗灾、旱灾等因素,最后罢佛、道两教势力,但对道教不敌视,意味深长地铸了“五行大布”钱。五行大布有大、中、小型三种。
“五行大布”为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建德三年(574)所铸,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宇文邕出生在我国历史上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代。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诛权臣、灭佛、灭北齐统一中国北部。他的文治武功,为其后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其后盛唐文明的源头。北周年间铸造的这三品钱币与历代其他钱币相比,不仅政治内涵丰富,且制作精美,笔法古茂,字体篆法自成一格,被称为玉筋篆。长期以来,包括“五行大布”在内的“北周三品”以字体娟秀,圆润遒丽,曲直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称著于中国钱币史册。
自公元420年起,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北方由鲜卑人建立了北魏王朝,他们深知要统治中国的北方,就必须实行全面的汉化政策,打破胡汉分治界限,为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在接受汉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服饰方面达到了极致。他曾在“御正武殿,集群臣亲讲《礼记》”。特别是公元561年,北周第一次铸汉文“布泉”钱,公元574年铸“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这三种钱币均为玉箸篆。这种钱币书体笔画肥瘦均匀,末端不出笔锋,就像是用玉石制成的筷子写成的,肥满、圆润、温厚、匀称,实为篆书一绝。这说明北周时书法艺术和铸造工艺均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这对于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文化而言,是难能可贵的。
“五行大布”的铸行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斗争有着密切的关联。史载: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发展极为迅速,但在北朝与晚唐时却几度遭受过灭顶之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后周世宗均先后四次掀起过大规模的禁佛、灭佛运动,佛教界称之为“三武一宗之厄”或“三武一宗法难”。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因皇家崇佛,致使当时的佛教兴盛,全国寺庙有4万余所,僧尼达300万人之众,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还多。当时频发的争战使得国力衰微,加之蝗灾、旱情等天时地理因素,致使国家土地和户籍登记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赋税得不到保证。当北周灭齐以后,为削弱佛教势力,武帝便召五百大僧人入宫,宣布废佛,下令僧尼还俗,并没收了寺庙的全部财产和土地。
当时佛教势力控制的和尚有三百万之多,严重地阻碍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的巩固,为此北周武帝采取了坚决的举措,抑制佛、道两教势力成了北周统治者的基本国策。确立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这就大大地削弱了佛寺的势力。建德三年五月,周武帝顾不得母后刚刚归天,就毅然下诏,罢黜佛、道二教,摧毁全部佛像,为钱币的制作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原材料。
有趣的是,北周武帝把铸造的钱币叫作“五行大布”,这却又与道教文化息息相通。阴阳、五行、八卦开始是三个不相干的学术思想,后来都被道家文化所吸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武帝的文化意识中,把五行称作“五常”,他在遗诏中,就讲到了五常。诸如:“人生天地之间。禀五常之气,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长在”。这些都说明,北周武帝虽然抑制佛、道两教势力,但道教在北周仍有着很高的地位。在三教鼎立的形势下,儒家要压倒佛教,自然也可利用道教。于是就铸造了“五行大布”这种钱。显然,北周灭佛,是出于当时政治、经济问题的考虑,从思想观念上讲,儒、道毕竟是汉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在汉族文化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对北周宇文部的汉化无疑是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
或许,由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代表了的中国古老文化,且因其能相生相克,个中蕴含了朴素的自然唯物辩证法和丰富的哲理内涵,所以,当时朝廷对中国传统的道教并不敌视,随即,便铸行了意味深长的“五行大布”钱。
本文作者:诗玛人文艺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