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遭忌的解缙野史趣闻

2018-09-07 22:30:21

【原文】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译文】

一棵树高出于树林,大风必然把它吹折;一个人鹤立鸡群,祸患也必然降到他身上。这是从古至令不能改变的道理。

【事典】才高遭忌的解缙

解缙是明初著名才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明太祖朱元璋特别喜爱他的才能,让他每天在自己身边,朝夕谈论不倦,待之如家人父子,宠遇一时无比。

解缙受宠日深,便想到“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古训,又自负才高,敢言人所不敢言。他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万言书,指出朱元璋“御下严苛”,滥诛大臣,以喜怒为赏罚等诸多毛病,又首次提出分封给亲王的权力过大,恐后世会危及朝廷。

解缙所言无不深中朱元璋的弊病,所言分封当时虽未见弊端,后来成祖朱棣起兵燕京,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解缙可谓有先见之明。然而这些都是朱元璋的大忌,前前后后群臣应对奏章中哪怕有暗示隐喻这些弊病的意思,都会被严刑处死,甚至灭族。解缙尽言无隐,言辞也犀利无比,朱元璋却体谅他的忠心,虽然并不采用,也不怪罪,对左右侍臣连声夸赞解缙“高才”。

解缙受此鼓励,越发敢言。明初宰

相李善长因受胡惟庸谋反一案牵连,被

朱元璋借“星变”之名杀死,举朝无人

敢言其冤。解缙却想为李善长鸣不平,

恰好工部侍郎王国缙也有此意,两人一

拍即合,以王国缙的名义,由解缙草疏,

上章为李善长鸣冤。

朱元璋看罢奏章后大怒,本想重惩王

国缙,后来知道奏章出自解缙之手,只好

置之不理。但朱元璋也怕解缙再闹下去,

解 缙

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镜 鉴

有才更须有度,不知进退则祸至。

令他无法收拾,便让解缙的父亲把他领回 家,再读书十年,然后回朝做官。朱元璋

对群臣从不姑息,稍有过便严刑立至,独

独对解缙爱护备至,解缙屡触忌讳,还能

保全首领,也算是例外中的例外了。

解缙回家乡读书只有八年,朱元璋病逝,建文帝即位。不过建文帝欣赏重用的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些人,并不起用解缙,解缙在建文帝时期只能默默度日。

明成祖朱棣起兵燕京,经四年血战,攻取南京,大臣不是逃去,便是自杀殉国,降附朱棣的人很少,解缙却率先到宫中朝拜朱棣。朱棣早闻解缙的才名,又知他是先皇朱元璋最喜欢的人,况且他又最早归附自己,可为群臣表率,于是马上重用,让他和杨荣、杨土奇、胡广、黄准、金幼政、胡俨等人组成内阁,充当自己的顾问,而且以解缙为主。这就是明朝内阁制度的由来,解缙便是明朝内阁的第一任首辅,只不过此时的内阁是皇帝的一个智囊团,权力也没有后来的内阁那样大。

解缙深得朱棣赏识,又犯了在朱元璋手下的老毛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隐讳。应该说朱棣对臣下的宽容比他父亲要强得多,朱元璋把手下功臣杀得一干二净,朱棣对手下功臣却是一个不杀,个个富贵天年。解缙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越发放言无忌,无事不敢为,却为自己种下了杀身的祸根。

一次朱棣在一张纸上写了几位朝廷大臣的名字,让解缙品评其短长,解缙直言无所隐,把这些人的毛病揭示得淋漓尽致,朱棣也认为他说得很对。这些大臣知道后,却恨解缙入骨,一有机会便在朱棣面前指摘解缙的过失,大进谗言。众口铄金,久而久之,朱棣也不能无动于衷,况且解缙才高气傲,不拘小节,本就是容易犯小错误的人,积累到一起,就成了大

毛病。

在随后朱棣要更换太子的“易储”风波中,解缙又死保太子,联络群臣,大造声势,维护太子的地位。朱棣虽迫于群臣的压力,最终没有更换太子,但一想到要让自己厌恶的儿子承继江山,心里就堵得慌,魁祸首自然非解缙莫属。朱棣的的二儿子朱高煦因没当上太子,更是恨不得吃解缙的肉,天天寻找机会欲置解缙于死地。有一次,他诬陷解缙向外泄露宫廷中的秘密。朱棣也不管是否属实,便把解缙贬官为广西布政司参议。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从广西回京述职,朱棣正领兵出塞攻打蒙古,解缙没见到朱棣,便向当时留守京师监国的太子禀报事情,然后就回广西了。朱高煦知道后,便诬陷解缙趁皇上不在时私自朝见太子,图谋不轨。朱棣蓄怒于心很久了,再加上朱高煦的诬陷,身边大臣的挑拨,勃然大怒,派锦衣卫把解缙捉回京师,投入诏狱,严刑拷问,所牵连的人无不下狱。五年后,朱棣便命锦衣卫指挥纪纲在狱中把解缙处死。那年解缙仅四十七岁,一代人杰就此陨灭。

【释评】

解缙受知于明太祖、成祖父子两代,宠遇之深无人可比,最后却惨遭诛死,可谓悲惨。而解缙在最喜欢杀人的朱元璋手下能安然无事,却死于待人还算宽厚的朱棣之手,就在于两人重用解缙的程度不同。

朱元璋虽重用解缙,但一旦觉得难以容忍他的直言无忌时,便把他打发回家,挫一挫他的锋芒,以免他招来杀身之祸,可以说是真正爱护他了。假如解缙不回家乡读书八年而是继续在京供职,可以肯定地说他不会活过洪武年间。此无他,才高本来就遭众人的嫉妒,毁言日至,自己又丝毫不知收敛,危言危行立于朝廷,没有不遭杀身之祸的,这也是封建王朝的家天下不可避免的弊端。

朱棣任用解缙始终如一,解缙触犯朱槺的大忌比触犯朱元璋的大忌要多许多。朱棣虽然恨他,却也无心杀他,只是把他贬官了事,图个眼不见心不烦。偏偏解缙名士风度,不拘小节,朝拜太子而不朝拜皇帝,虽事出有因,却让人误解为私自向太子表功,以图将来太子继位后重用自己。这是组建太子的党羽与皇帝对抗。朱棣即便英明如唐太宗,宽厚如康熙圣祖,解缙想不死也是不可能的了。

解缙之死是在下狱五年后,纪纲先把他用酒灌醉,然后将其埋在雪里冻死,虽然痛苦些,倒落个全尸,也可算得上“皇恩浩荡”了

解 缙 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镜 鉴 有才更须

本文作者:纪观茶书院(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