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解缙野史趣闻
解缙——政治投机,终是一场血本无归的豪赌
清风明月
公元1375年,大明洪武七年,江西吉水。
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客厅里,六十多岁的主人正和他的朋友弈棋。
由于水平相当,双方杀得暗无天日,一时间难分难解。
这时,主人七岁的孩子恰巧在旁边玩耍。
由于双方僵持不下,友人突然来了兴致,要考一考这个被称为神童的孩子。
于是,友人边举棋子边随口说道:
天作棋盘星作子 ,谁人敢下?
孩子的父亲一时答不上来。
这时,只听见一声稚声稚气的童音答道:
地为琵琶路为弦 ,哪个能弹?
如此妙对一出 ,客人顿时叫好不绝。
孩子的父亲也是高兴无比。
因为七岁的孩子如此回答,视野如此开阔,气度如此恢弘,将来肯定不是池中之物。
这个孩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永乐第一才子解缙。
一
公元1368年,中国历史上极具重要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乞丐出身的朱重八(元璋)经过数年艰苦卓绝、九死一生的奋战之后,终于建立了庞大的明朝帝国。
当朱重八坐上金灿灿的龙椅之后,他不会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人会在他的帝国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个人就是前文中的解缙,年龄比朱元璋小41岁。
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解缙出生在吉水鉴湖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一般说来,神童小时候的生活轨迹基本上大同小异。
史载,小解缙五岁时既可诵读父教之书;七岁属文、写诗手法已十分老练;十岁可以日诵千言;十二岁尽读《四书》《五经》。
公元1387年,19岁的解缙参加江西省全省联考(乡试),名列第一(榜首)。
第二年,20岁的解才子赴帝都(今南京)参加国考(科考),成绩位列全国前几十名,被任命为最高领袖秘书之一(翰林院庶吉士)。
由于解秘书在工作上的优异表现,朱大老板很快喜爱上了这个敏捷聪慧的青年,并且经常让他在自己身边随侍。
俗语云:伴君如伴虎。
作为贴身秘书,解缙恐怕比谁都更加了解朱大老板的精神分裂性格:心狠手辣、喜怒无常、嗜杀成瘾。
因为在杀人这件事上,无论是杀敌人还是开国元勋,朱大老板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朱大老板却对解秘书这个年轻人流露出了难能可贵的温情。
有一天,朱大老板在大庖西室这样对解缙说:“小解呀,你我名义上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实际上情同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呀。”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年轻的解秘书更是干劲十足。
第二天,他就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万言书交给了朱大老板。
朱老板欣然接收,并当众大大地表扬了小解一番。
于是解秘书更是热血沸腾,不久他又倾其才华,呈上了《太平十策》进言。
在这篇洋洋洒洒的策论里,他情真意切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
这次,朱老板看后笑了笑,对此置之不理,但是又一次赞扬了解秘书的治国安邦之才。
至此,性情耿直、仗义执言的解缙开始名扬天下。
于是,所有人都以为,一颗政坛新星即将冉冉升起。
小伙解缙自己也是如此认为。
可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很多时候是崎岖不平的。
二
要说啊,年轻人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活力无限。
看到大老板这么欣赏自己,名声鹊起的解秘书决定去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什么大事儿呢?
他要为死去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喊冤。
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开国第一元勋李善长。
对于此事,大家都是心知肚明、讳莫如深,所以从来没有人敢写一个字、敢说一句话。
然而,由于相信自己和大老板过铁的交情,22岁的解缙开始行动了。
他代自己的好友王国用上书朱老板,为冤死的李善长申辩。
此消息一出,所有的人都认为:小解秘书一定是发疯了,公然去忤逆龙鳞,恐怕这次神仙也救不了他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朱老板对此天大的敏感事件仍是反应平平。
他只是命人找来解秘书谈了谈心。
在谈话中,他认为解秘书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需要闭门思过。
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大老板召小解父亲进京,对老人家这样说:“俗话说大器晚成,你把儿子带回去再好好学习,十年后再来,肯定会派上大用场。”
至此,吃瓜群众终于恍然大悟,朱大老板这是要为自己的子孙留下个可用之才啊。
于是无奈之下,踌躇满志的解秘书只好离开帝都,跟随父亲返回了江西老家。
这一来,八年的时光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在此期间,解缙闭门著述,他校改了《元史》,补写了《宋书》,删定了《礼记》。
此时的日子虽然平平淡淡,倒也优哉游哉。
然而,还没有等到十年约定到期,惊天霹雳便从空而降。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解缙的伯乐、71岁的开国领袖朱元璋在帝都溘然长逝。
于此同时,朱元璋的长孙、时年22岁的朱允炆即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可怜至极的建文帝。
三
闻此惊天噩耗,时年30岁的解缙悲痛欲绝。
于是,他立即启程,千里迢迢地赶到帝都,要为自己的伯乐朱元璋同志吊丧。
可是,一贯聪明至极的解缙可能忘了:自己的十年之约还没有到期呢。
然而,八年孤苦偏居的生活告诉他,如果不利用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赌上一把,恐怕自己以后永无出头之日了。
于是,压抑太久的解缙尝试着进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赌博。
然而,他这一冒失的举动马上遭到了小人的攻击。
攻击的罪名有两条:
一是违反命令,尚未在家蹲满十年跑到京师来做什么?
二是母丧未葬,父亲又年届九十,抛下他们远游帝都,实在是不孝之极。
面对如此攻击,毫无准备的解缙一下子目瞪口呆。
鉴于此,他已不可能在帝都立足。
于是,新老板朱允炆一纸命令把他贬往了河州(今兰州〉。
至此,他已经明白,自己的首次赌博以失败而告终。
在偏僻苦寒的河州,解缙开始梳理自己遭此厄运的来龙去脉。
他始终搞不明白,自己屡次仗义执言,为国为民,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
在无数个夜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最后,他终于豁然开朗:政治,就是一场权力者之间的赌博游戏,如果要想获得成功,不仅要懂得投机,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高超的博弈技巧。
从此,他更正了自己在政治上的态度,开始利用更加圆滑多变的方式押宝赌博。
他开始学会动用关系,从侧面打听到新BOSS建文帝极为宠信一个人。
这个人名叫董伦,是当时的外交部兼宣传部(礼部)副部长(侍郎)。
掌握此重要情报之后,解缙当即展开生花妙笔写了一封言辞哀切的长信,请董副部长在新老板面前多多替自己美言。
这次,成功转型的他投注押宝很是正确。
由于董副部长从中斡旋,公元1402年,34岁的解缙终于回到帝都复职,任“中央政府秘书(翰林待诏)”。
此时,算上之前7年的谪居生活,他已经远离帝都核心圈11年之久。
同年十一月,才华横溢的解缙出任中央政府总理(内阁首辅)一职。
四
人生啊,往往就是那样世事无常。
解总理还没来得及安稳下来,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已经到了即将收宫的阶段。
也就是说,此时的最高领袖朱允炆兵败如山倒,他的四叔朱棣同志即将篡位成功。
此时,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解缙不得不面临又一次无比艰难的选择。
然而,由于经历了政治舞台上的初次博弈,此时的他对赌博已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看到朱允炆大势已去,解缙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连夜跑到城外向朱棣报到去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在这次惊天赌局中大获全胜。
因为对他的这一举动,“成祖(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甚喜”。
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解缙担任其秘书(翰林侍读)。
至此,属于解缙的时代才真正来临。
很快,解缙被擢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与杨士奇等人入直文渊阁,组成了由最高领袖朱棣同志亲自任命的七人中央政府核心班子。
解缙进入内阁后的第一项工作,是奉大老板朱棣之命修改《太祖实录》,编纂《列女传》。
此项工作由第一才子总领其事,确实也是知人善用。
由于这是献给新老板的第一份礼物,解缙不敢有丝毫怠慢。
他施展出浑身解数,不久就完美修成了此二书。
新BOSS朱棣对此万分高兴,遂下发红头文件对解缙进行了通令嘉奖。
公元1403年9月,受朱棣委托,解缙开始接手一项足以让他彪炳史册的盛大工程。
那就是编纂一部涵盖古今、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朱老板直接下达给他的命令是“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其实一开始,解缙并没有真正领会领导的意图。
在他的潜意识里,老板应该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文治武功及英明神武,只是需要一部歌功颂德的马屁书籍,所以仅用了一年时间,解缙和他的工作班子就匆匆交了差。
五
当解缙把这部名为《文献大成》的著作献上去时,朱大老板十分不爽。
他马上下令大规模地对此书予以修改充实。
不仅如此,朱老板还增派副国级干部(太子少师)姚广孝、正部级干部(礼部尚书)郑赐等协同解缙为监修官。
同时他又抽调全国两千多名著名学者参于编写、校订工作。
至此,解缙才充分意识到,朱老板想要的是一部流芳千古的皇皇巨著。
于是,他充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带领这支由2169名学者组成的庞大的专家队伍,正式开始了繁重至极的编撰工作。
至此,当时最为精英的一批知识分子聚集在他的周围,就像一架齿轮密吻的机器咔嚓咔嚓地走动起来。
解缙亲自安排各部门的工作,书稿每编成一部分,他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凡是书籍采购、史料辨析、编写抄缮乃至校勘、印刷等每一个环节,事无巨细的他都亲自过问。
可以想象,当这部大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日日臻于完善时,解缙是何等的志得意满。
他指挥着这支两千多人的学者队伍,感觉自己就像带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将军。
历时三年寒暑,至1407年12月,这部大书终于全部编成。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
其内容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工技、农艺、志乘,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仅目录就达六十卷之多。
如此宏大的规模,就像一面多重的、转折的、繁复的镜子映照出了大千世界的种种。
而且,无论在涵盖的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该书都可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至此,最高领袖朱棣的光辉梦想终于实现了,他郑重的为这部伟大的巨著命名为《永乐大典》。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的丰碑、金字塔、珠穆朗玛。
而且,无论用什么样华丽、高贵的词语形容它都不为过。
毫无疑问,在这场伟大的文化盛事中,解缙是最出色的总工程师和设计师。
至此,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解缙奏响了他人生中最华美、最璀璨的乐章。
六
然而,在庆祝《永乐大典》编成的典礼上,已见不到总设计师解缙的身影。
因为此时的解缙,已经进行了他人生政治舞台上的最后一次赌博。
同时也是他此生中最宏大、最豪华、最高成本的豪赌。
他这次赌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
事情的起源还得从老板朱棣选接班人说起。
其实,早在朱棣登基之前,世子朱高炽和二子朱高煦的权位之争就已是公开的秘密。
从个人感情上说,朱老板更喜欢二子朱高煦,因为这位儿子不仅风度翩翩,而且能征善战,功勋卓著,很像当年的自己。
而世子朱高炽呢,因体态肥胖,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应该归属于残疾人的行列,怎么能当最高领导人呢?
思来想去,一向杀伐果断的朱棣就是下不了决心。
立长吧,自己心中极不情愿,立幼吧,众官员们的唾沫星子就能把自己淹死。
于是无奈之下,朱棣只好召第一要臣解缙入宫,想听听他对此事的看法。
看到千载难逢的机会已到,资深的赌徒解缙禁不住心潮澎湃。
他明白,这次惊天豪赌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一旦押宝成功,那么他获得的收益将是史无前例的丰厚。
史传就此事的记载仅三十余字,却精彩无限,绝对属于最顶尖高手之间的过招。
而且此次过招顿时解决了困扰朱棣许久的难题:
帝密问缙。
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帝不应。
缙又顿首曰:“好圣孙。”
谓宣宗也。
帝颔之。
太子遂定。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第一才子就是第一才子,水平确实无人能敌。
解缙口中所谓的“好圣孙”是指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后来的明宣宗)。
此人天生聪慧,深得朱棣喜爱。
聪明的解缙抓住了问题最关键的地方,从而为朱高炽当上接班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年初,朱老板遂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命第一要臣兼才子解缙撰写行政公文,以告示天下。
七
应该说,朱高炽能顺顺利利当上接班人,解缙居功至伟。
但是,解缙肯定想不到,这次最高级别的皇家赌局岂能如此轻易就结束?!
由于接班人朱高炽生性善良懦弱,不似二弟强悍,所以他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和政治势力常常受到朱高煦的威胁和挑战。
随着朱高煦政治力量的不断壮大,他的影响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哥哥这个接班人。
而且朱高煦的行为也日渐猖獗,出行的排场已经可以赶得上钦定接班人了。
见此情形,此时的解缙为了巩固之前惊天豪赌的胜利成果,又一次铤而走险。
他向大老板朱棣上报了一份材料,大致是控诉朱高煦的种种过格行为,直诉这些行为恐怕对国家的将来不利。
朱棣接到报告后,恼怒异常,立即扣给他一顶“离间骨肉”的大帽子,自此就很少给他好脸色看了。
随着朱高煦在朱棣面前愈加得宠,谗言交加之下,解缙渐渐失去了朱棣的信任。
再加上他反对中央政府(朝廷)出兵征讨安南(今越南)的计划,这使得朱棣更加不满。
不久,有人故意泄露一些政府(朝廷)机密,朱高煦趁机构陷,污蔑解缙“泄禁中语”。
朱棣明知是他二儿子蓄意栽赃,竟也没说什么。
于是,第一要臣解缙迅速蜕变成为一个多余者的角色。
到了公元1407年(永乐五年)二月,眼看编了三年多的大典也快完工,留着此人已无用处,朱棣就找了个“廷试阅卷不公”的蹩脚理由把他赶出了帝都。
此时的他,由于与政府中小人结恶太深,因此就有人趁机落井下石。
于是解缙再次被贬到一个叫化州的僻远地方催督军饷。
第一才子遭受如此不公待遇,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八
然而,机会还是有的,就看你能不能抓住了。
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解缙得到了一个回京汇报事项的机会。
这对一个流放在外的官员来说应该是件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是,在此期间,一贯聪明的赌徒解缙竟然做了一件极不明智的事。
就是这件事情,彻底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
解缙抵京时,正遇明成祖朱棣北征未归。
而作为举荐接班人的他竟然不知避嫌,私自去拜见了太子朱高炽。
然后呢,解缙也不等大老板朱棣回京,就直接回去了。
此时,一直苦于找不到机会的朱高煦趁机出手,立即打了小报告。
朱棣闻讯果然极为震怒,猜疑解缙有结交太子、图谋不轨的企图。
但是他对要不要逮捕这位曾经的第一要臣还是犹豫不决。
此时的解缙正在返回途中,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场风暴正从帝都向自己逼近。
他到广东后,看到赣江两岸旱情严重,便上书请凿赣江通南北,引水灌田。
本来呢,天高皇帝远,朱棣大概也不想再为难为自己出过大力的解缙。
可是,这一上书等于是提醒了他,愤怒的朱棣立即下令,将解缙逮捕入狱。
在监狱里,解缙遭到了严刑拷打。
根据他的部分供词及调查,这个所谓的案件还牵连了多名中高级官员,其中王汝玉、李贯、朱纮等数人在严刑逼供之下冤死狱中。
至此,42岁的解缙才明白,在这场皇家坐庄的奢华赌局中,外人永远不可能获胜。
至此,他彻底输了,而且输得血本无归。
九
在暗无天日的监牢里,认赌服输的解缙已经做好了随时赴死的准备。
可是,这个荒诞的世界好像已经把他给遗忘了。
很快,五年的牢狱生活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公元1415年(永乐十三年)正月,国安部(锦衣卫)部长纪纲向朱棣上报囚犯名单。
朱棣在翻阅名单时看到了解缙的名字。
于是,他看似随口无意地问了一句话:“缙犹在耶?”
这是一句语意暧昧、模棱两可的话。
当掌握生杀大权之人自言自语轻轻说出,那是表示一种关切,一种对生命意志的钦佩和赞许。
可当它加上重重的疑问语气说出来,则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气:解缙还活着?他怎么还可以活着?!
作为经验老道的国安部长,纪纲怎么会不知道朱老板这句话的含义呢?
不久之后,纪部长就发布了命令。
他要屈尊请监牢里的解缙吃顿饭。
解缙以为自己的事情出现了转机,于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然而饭局开张的时候,纪部长并没有亲自来,只是命人拿酒给解缙饮用。
于是,心事重重的解缙借酒消愁,不一会儿便酩酊大醉。
看到解缙已经醉酒晕倒,纪部长便命人用草席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城外山岗之上。
此时,已是正月,大雪飘飘洒洒。
很快,皑皑白雪便掩埋了他的身体。
在醉生梦死中,在银装素裹的世界里,47岁的解缙就此远去。
或许,对他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解脱方式吧。
曾经的无限荣光,曾经的绝世才华,就此灰飞烟灭。
解缙,这位资深的赌徒,最后输掉了一切,包括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妻子儿女。
十
解缙官场浮浮沉沉一生的命运,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人共同命运之缩影。
如何客观评价解缙,实在是一个历史性难题。
这也是如何评价皇权专制下中国传统文人的群体特征。
解缙才华横溢,其负责编撰的《永乐大典》绝不仅仅是一部大书,而且是一种精神信仰、一种文化传承、一种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自强不息的源泉动力。
解缙见识阅历极广,对时事的把握及其精准,虽然在宦海浮浮沉沉若干年,然而在选定接班人、阻止讨伐安南(今越南)等事件上,充分展示了他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
解缙更不缺少对帝王的忠心,虽然做不到像被灭了“十族”的千古忠臣方孝孺一样只忠于建文帝,却能做到端谁的饭碗,给谁做事。
然而,解缙碰到的朱元璋、朱棣等大神们都是权欲极强、草菅人命的心狠手辣之人。
他们虽然有时也说些“多提意见”之类的漂亮话,其内心深处却是渴望下属们天天高喊“领导圣明”的马屁话语。
于是,在皇权高为天的世界里,如果要想飞黄腾达,如果要想实现匡世济民的崇高理想,文人出身的解缙只有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赌注。
既然是赌博,总会有输掉的那一天。
因为赌场没有永远的赢家。
何况这些赌局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家坐庄。
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作为赌徒的文人官员们,一定是倾家荡产、血本无归。
其实说白了,这也是所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悲哀。
读史于兹,不免痛心疾首。
后来的史书、文坛大腕、历史学家如此评价解缙:
杨士奇:平生重义轻利,遇人忧患疾苦,辄隐于心,尽意为之。
《明通鉴》:缙以迎附骤贵,才高勇于任事,然好臧否,无顾忌。
《明史》: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
焦竑:解缙之才,有类东方朔,然远见卓识,朔不及也。
邹元标:义节千秋壮,文章百代尊。
钱谦益: 才名煊赫,倾动海内。
……
无论褒贬,作为当之无愧的大明三大才子之一、永乐第一才子、伟大的《永乐大典》总编撰师,解缙在中华文化史上永远的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他,诗圣杜甫的两句千古绝唱写得恰到好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完)
【作者简介】:邹坤鹏,笔名清风明月,河南省正阳县人,出生于美丽的淮河畔。一介布衣,性情自负及自卑,完美主义者兼虚无主义者,酷爱世间一切美好。 自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字。
本文作者:红罗山书院(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