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闹鬼吗?被粉丝“众筹”后,在故宫修复文物的师傅组团来长沙野史趣闻

2018-09-06 15:30:48

数百人的大厅,全场满座,很难想象这是小众纪录片的观影现场。12月7日,电影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在长沙举行点映看片会,人气火爆。导演萧寒、文物修复师史连仓亮相时,引发的欢呼声不亚于任何一位电影明星。

今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红网络,豆瓣评分高达9.4,还在B站收获了6万弹幕。片中修复文物的师傅们一夜之间成“男神”,拥有了众多“迷弟”、“迷妹”。被粉丝们以“众筹”的方式请到古城长沙,导演与师傅也大方向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讲述了故宫背后的故事。

电影把修复师傅捧成“男神”

Q:大家都说故宫闹鬼,在里面工作有很多玄乎的讲究。你怎么看?

A:我在故宫待了三十多年,晚上也加班,鬼是没有见过到,但是……

《我在故宫修文物》于12月7日在长沙举办的点映式有些特别——如若不是长沙的影迷参加“10万元10城点映”众筹,导演及故宫修复师傅很难出现在这儿。所以,这场点映也是前所未有的火爆,记者晚了5分钟走进影厅,除了第一排有零星几个空位,其他座位都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影迷。

当穿着老式夹克的文物修复师史连仓走进影厅,现场掌声一片,“师傅,你们好棒!”观众们热情地呼喊着。史连仓在故宫工作36年,他像隔壁大爷一样耐心回应着大家对故宫的好奇。“故宫里没有鬼。我从小跟父亲在故宫长大,至今没见过鬼,你们就是被那些故弄玄虚的人给唬到了。”

对于自己的“一夜爆红”,史师傅还很淡定即便自己修复文物的感悟被网友疯转,他也只是说:“这是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出名,这不是我的事,还是有点忐忑。”

“我就是临时按到领导安排来长沙与观众见面,平时还是在故宫修文物,不是明星。”史连仓笑着对今日女报/凤网记者说。今年,有一些综艺节目向他和同事发出邀约,史连仓却全都拒绝了:“大家认识我,还是因为喜欢文物,跟我没什么关系。”

虽然不承认自己走红,但长沙见面会现场,大把的姑娘拉着史连仓自拍合影,面对着热情地湘妹子,即将退休的史连仓挺不好意思:“我真不是你们说的‘男神’……”

长沙姑娘一句话,把导演惹哭了

Q:导演,我是被您的纪录片打动,所以众筹来看电影的。但看过电影后,说实在的,没我期待的好,甚至我会觉得剧版更好看。这样的电影,您就没有票房压力吗?

A:我知道,很多人是被纪录片打动,所以才众筹来看电影。我也预想过有人不喜欢电影的风格,但只要有30%的观众能喜欢和接受我就满足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剧集版于2016年初在央视首播,共3集,每集50分钟左右。没有大牌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纪录片,后来却在网络爆红,从“70后”到“00后”统统秒杀,点击量近200万,豆瓣评分高达9.4分,超过了同为爆款纪录片的《舌尖上的中国》,“工匠精神”成为流行语,该剧也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

此次电影版说的还是这些文物修复师的故事,但是加入了很多纪录片没能纳入的素材,还着重描绘了两代文物修复师间彼此尊敬的情感。而且影片去掉了所有旁白,完全用师傅的同期声来呈现。

听到长沙点映中观众的质疑,导演萧寒有些失落。“我知道纪录片进电影院很难,现在没人有耐心坐在影院静心看没有明星和动人故事的影片。所以我想过,如果我是先出电影再出剧集版纪录片,一定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话音刚落,萧寒突然掩面哽咽。“这部电影没有特效、没有明星,这些看起来有些笨拙的剪辑,正是努力还原自然表达的方式。”

回忆到拍片的艰辛,萧寒激动地落泪了。“为拍这部影片,我们申请进故宫拍摄,真不容易。为拍摄等待了四年,在拍摄的过程中为了不打扰到修复师,我们做到了人员精简。拍摄过程又必须得按照繁琐的程序走,相对周期很长。特殊藏品的拍摄,还需要提前打报告……”

电影成了故宫最好的招聘广告

Q:史师傅,我很喜欢木器,也想去故宫作文物修复,你们招聘的话有什么要求吗?

A:以前文化修复不看学历,靠师傅带徒弟,但现在需要高学历才能进来。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故宫最好的招聘广告。其实,在纪录片播出后,网友就纷纷留言“就是来故宫扫地也行啊”。

据透露,今年故宫招新,报名人数激增,且以往少见的年轻人尤其多——20000人报名,最后选了七十多个,可见竞争激烈。

故宫的师傅来到了长沙,一大群学生观众把师傅围住,问道:“进故宫一定要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吗?对学历有什么要求呢?”

史连仓很认真地回应着大家的问题,甚至当观众问及“您在故宫工资多少钱一个月”时,史连仓想了一下:“大约是四五千块吧,如果想赚大钱呢,在故宫是比较难的。如果对历史和文化有兴趣,故宫就像是万花筒。”

见到一张张热情而青春的脸庞,史连仓对记者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赶上好时候了,他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打好了基础,将来肯定比我们强。”

史连仓说,几个城市走下来,发现很多人真是因为纪录片而想去故宫工作。但他们的工作却远比纪录片里表现的更枯躁和寂寞。“现在年轻人择业,最好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要喜欢,做什么都不会觉得累和孤单。”

文: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陈寒冰

编辑:小Y

本文作者:今日女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