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后官员为何怕洋人,看看张勋和冯玉祥是怎么做的?野史趣闻
清朝末起期到民国年间,中国的官员和军阀大多都很惧怕洋人。主要是义和团运动和庚子事变以后,中国的官兵见洋人很怵,一方面被八国联军打怕了,一方面是朝廷太别惧怕洋人。
即便在辛亥革命以后,交战双方的革命党和清军都竞相保护洋人,动粗的时候,只要碰上洋人,不管西洋还是东洋,都客气极了。
不过,误会总会有,西洋人长相特殊,还好识别,如果是东洋人,一个不留神,弄就弄错了,惹下麻烦。
袁世凯时期,在南京镇压革命党人的干将——辫帅的张勋,打散了革命党人,张勋放假三日,放手让这些辫子军在南京城里烧杀抢掠,一时中外舆论大哗。放肆够了的辫子兵在整队集合的时候,发现原来不少人抢够了就开溜回家享福去了。但是张勋却堂而皇之地住进了从前的两江总督府,每日吹号放炮,当上了民国的“两江总督”。
然而,没想到辫子兵烧杀杀过了头,把三个日本人也报销了,惹出了外交事端。日本公使不依不饶,非要把张大帅撤职查办不可,外务部说好说歹,千陪情万赔钱,才保住了张勋的官位,但是条件是,张大帅必须放下身段,亲自率领辫子兵到南京的日本领事馆道歉。
辫子兵遇见洋人凶不起来,尽管有一万个不情愿,张勋只好带着部下,拖着辫子到日本领事馆道歉。鞠躬如仪之后,日本领事指着张勋脑后的大辫子说:这玩意不卫生。
从此以后,张勋十分惧怕,要求士兵不再也不敢误伤洋人。后来张勋复辟失败,躲进荷兰使馆。
另一个人,他讨厌皇帝制度,他却不怕洋人。他在遭遇东洋人的无理要求,却有几分潇洒连带几分滑稽。他就是冯玉祥。那是1926年前后,身为旅长的冯玉祥被派往湖南常德做镇守使。其时中国的民族主义正在兴起,常德也有反日示威,日本商人于是推领事去找冯玉祥,要求制止反日行为,保护日本商人。
冯玉祥痛快地答应了,每个日本商店派两个士兵“守护”,荷枪实弹,刺刀明晃晃的,只要有人进店,士兵就前去盘查。一来二去,弄得日本人的商店门可罗雀,日本商人受不了,只好请求撤去保护,制止民众反日的事儿,也不好提了。
满清时代,洋人在地方碰到麻烦,公使到总理衙门一交涉,中央政府一个命令,地方都害怕,军人也不例外,只有让步、“保护”的份。但北洋时期这种事有点行不通,如果地方军阀存心找洋人的晦气,北洋政府也无可奈何,除非洋人肯自己出头,派兵过来。所以,碰上冯玉祥这样的人,不仅派兵“保护”过日本人,据说还动过粗、跟鬼子骂过街,洋鬼子也拿他没办法。
一类人如张勋,这种人是多数,一类人如冯玉祥,这种人是少数。面对洋人的无理要求,前一类人是软骨头,完全丧失了民族骨气;后一类人是硬骨头,显示了民族骨气。这种风气由来已久,自1840年以来已经延续了很多年了,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本文作者:观澜钩沉(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