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俄国之后的张宗昌,从淘金工混成了当地一霸野史趣闻

2018-09-01 17:30:39

张宗昌到俄国的工作,仍是打工。

最开始,他做的是淘金工,工作地点是西伯利亚。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西伯利亚鄂霍次海和白令海峡附近盛产金矿,但是这地儿因为靠近北极,实在是太冷了,俄国人没人愿意去那边工作,这些金矿老伴只能去海参崴招募华工,张宗昌就是这时候去的西伯利亚,因为他会俄语,又比较讲义气,所以很快,张宗昌便成为了总工头。

在金矿工作期间,张宗昌不仅学会了淘金技术,还学会了打猎,因为那边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打猎。

随后,金矿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张宗昌又一次失业了,不过这次虽然饭碗不在了,但是这几年的打拼,他积累下了四五十万卢布的积蓄。

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决定悄悄地回家,不惊扰别人。

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张宗昌发财的消息不知道怎么的就传开了,离开海参崴以后,不管是在哈尔滨、长春,还是在奉天、大连,每到一处,旧日友好蜂拥而至,热情挽留,日日夜夜酬酢不已。

几个月后,张宗昌总算回到家乡。但是,这次情况并不比上次好多少。因为沿途应酬又把大部钱财花掉,所剩无几,连孝敬父母和馈赠亲友的钱都不够用了,哪里还谈得上买房子买地,广置田亩房舍,富家翁的美梦终成泡影。他不得不再次离乡背井,返回海参崴。据说,他此刻已是一贫如洗,连返程路费都是借贷而来的。

再次来到海参崴,张宗昌找了一份警察的工作。

当时俄罗斯海参崴一带胡匪猖獗,商界深受其害。张宗昌却对胡匪的行动规律、作案特点极为熟悉,故此时胡匪的为害案件屡屡被张侦破,张宗昌也因之受到华商会青睐。当地的一般中小商人、走贩都不时孝敬他,托庇于他的名下。随后他又着手强化与俄国军警的关系,所以不久他就成了海参崴一带中国黑社会最出名的人。

可以说,那时候的张宗昌,在海参崴就是一霸,他包捐、包赌,包庇戏园、烟馆,戏园中的好座要酌量留给他,新到的妓女要让他享受初夜权,一切走私和非法生利的小本生意,他可以抽头分红。

张宗昌28岁那年,又做了新郎。

他迎娶的新娘,是刘子良的20岁的侄女袁书娥。袁书娥不是妾,而是妻,是“两头大”的妻子。所谓两头大,即两个妻子都属于正室大房之妻。喜事是在奉天办的,张用红轿子娶了相貌端庄秀丽的袁书娥,二人婚后感情十分要好。

张宗昌对于被自己看做朋友的人,一向是真心相待。

在海参崴,替张宗昌摇笔杆的人是华商总会的年轻书记孙某。革命党人张西曼借着与孙某的文字之交,同张宗昌逐渐有了交往。

张西曼在海参崴时,常被几个思想进步的俄国朋友邀往山林打猎,或到海边游泳、钓鱼,就借野餐休息的时候偷看“禁书”,彼此纵谈中俄两国的革命理想和事迹。因为山林打猎的机会较多,张宗昌曾好意劝阻他,要严密提防胡匪绑票勒赎的危险。张西曼于是托张宗昌替他代买一把手枪以为防身之用。

一天,张宗昌的部下约张西曼在华商总会的四楼小室中看货。原来是一支勃郎宁式手枪,虽然玲珑可爱,却没有保险机的装备,因而没有成交。那卖枪的见不能成交,将枪插入裤袋内泱泱地下楼。人们刚刚掩门就座,猛听轰然一声,开门一望,见那人倒在三楼扶梯旁抱膝呻吟,过去一问,知系指触扳机被弹穿了右趾。他被张宗昌骂了几句,立刻被送入医院救治。从此,张西曼和张宗昌的关系由于孙某从中牵线看戏、吃饭,日益密切起来。

张宗昌在俄国的打工阅历,为其日后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

文/朱文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本文作者:齐鲁壹点(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