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三省王爵背叛明朝,海上霸主郑芝龙最终为何又被清朝所杀野史趣闻

2018-08-29 12:30:27

1661年11月24日,郑芝龙在北京柴市被清廷斩首。

曾纵横万里的大海盗、一代海上霸主郑芝龙就这样从历史上谢幕。

  •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

郑芝龙(公元1604年-公元1661年),字飞黄,小名一官,福建泉州南安石井镇人。抗清名将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清朝许诺封郑芝龙三省王爵而招降了他,但最终又在北京将他杀死。

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二人,一叛一忠,世道人心,自有公评。

  • 郑芝龙带领明朝水师,击溃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

郑芝龙原是海盗,“聚徒数万,劫富施贫”,实力和财富都很雄厚。后受明朝招抚,任海防游击职位,为朝廷效劳,打击不服管辖的海盗,不断积累财富和力量。公元163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扩大对华贸易并掌握对华贸易的主导权,与明朝水师在福建金门料罗湾爆发了一场海战。明朝水师不可小觑,作为明朝水师前锋的以郑芝龙更是海战行家,最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大败。这场海战大大打击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扩张,郑芝龙从此控制了中国东南及远到东南亚的航道,从此一切商船出入必须悬挂郑芝龙集团的旗帜才能保证安全。单凭出售令旗这一项,郑芝龙就获取了巨额的财富。郑芝龙成了垄断东南海洋贸易的霸主,拥有海船数千艘、属众数十万,其政治地位也不断提高。后来,清兵入关。郑芝龙又先后被南明朝廷封为南安伯、南安侯,隆武帝称帝后,把郑芝龙作为复兴的依靠。

  • 南明隆武帝,第二个皇帝,因郑芝龙降清被俘就义

公元1646年,清兵初定中原,郑芝龙北上降清。首先,郑芝龙轻信清朝许诺,犯了致命错误。他低估了自己,高估了清朝的实力。南方水路纵横,山回路转,清朝有限的骑兵怎可能长驱直入,何况清朝在北方的统治并不稳定。郑芝龙没有一战的勇气,但却开始了另一个冒险。他只带着几个随从就去北京归顺。俗话说虎不离山,郑芝龙离开了福建,等于鱼离开了水,只能任人宰割。把这个智勇过人的海上霸主诓到北京,大概清朝也想不到会如此容易。其次,郑芝龙不但降清,而且在清朝没有兑现承诺前就撤出了福建的防御力量。郑芝龙投降是南明对清朝作战过程中的一大转折。一个占据险关、士民归附、拥兵数十万、财富广大的海上霸主一下子被解除了战斗力,南明隆武朝就此覆灭。据说,清兵由浙江进入福建时,被誉为“两浙锁钥,入闽咽喉”之称的仙霞关竟无一人防守,清兵得此险关,直抵福州,大大压缩了后来郑成功的活动范围。最后,清朝名义对郑芝龙上封官赐爵,实际上是严密防范,将他软禁起来。但郑芝龙这时还不醒悟,清廷多次颁发诏书招降郑成功,郑芝龙也屡次写信劝告儿子投降。当然,他可能也是身不由己。但郑成功早看清了清朝的伎俩,面对前来劝降的弟弟,他说:“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一针见血指出正是因为自己抗清,父亲才有被利用的价值,倘若自己为了父子之情投降,不但复明无望,且父子都将不保。清朝终究不放心郑芝龙根深叶茂的海上势力和占据东南的数十万兵马,始终不给他自由。这从反面证明,当时清朝对于取得南方半壁江山并没有太多把握,所以要分散郑芝龙的势力。若清朝当时真有实力消灭南明,大概也不会自食其言。

  • 鼓浪屿上的郑成功雕像,面向大海,他在想什么呢

其实,郑芝龙在准备降清的时候,就想带着郑成功一去北上,但被严词拒绝,郑成功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之祸,儿只有缟素而已。”郑成功果决地与郑芝龙划清了界限。在忠与孝之间,郑成功无奈而又坚定的选择了忠。郑芝龙可能没想到他这个儿子竟有超人的胆略,敢起兵抗清。郑成功的勇气大概也继承了郑芝龙年轻时的冒险精神吧。他可能更没想到,这个儿子后来竟然收复了他曾经营的台湾,成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

(如对本文感兴趣,可在下方评论,欢迎转发、收藏,如喜欢下列文章,也可订阅本头条号,欢迎切磋交流)

司马氏取代曹魏,最早发出警讯的竟然是曹植!

到底是谁害死了岳飞?历史惯性背后的真相

一副挽联传千秋,看同时代的牛人如何评价曾国藩

巾帼英雄刘金定,她的故事和穆桂英一样精彩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看近代湖南人到底有多牛?

本文作者:天下千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