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看脸,还是选择看家世,他和她的故事被写进著名小说野史趣闻

2018-08-27 17:00:35

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以《遣悲怀》三首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诗句为我们熟知。他同时还和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好朋友,两人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被并称为“元白”。

要说元稹的祖上还是混的蛮不错的,甚至还能和北魏的皇家扯上关系,只可惜到了他爸爸的时候,家道就已经开始衰败了,所以说,元稹是出生在一个寒门之家。好在元稹的妈妈是个勤俭持家的女人,也有一些文化,元稹8岁的时候,他爸爸就去世了,他妈妈就亲自承担起元稹的培养教育。元稹也比较争气,除了妈妈的教导,还经常向大户人家借书来看,只到他14岁参加科举,并在明经科中及第。元稹是在仕途上却起伏不定,在感情上也是得跌撞撞。今天就来说一说他人生的第一个女人,也是后世熟知的一个女人——崔莺莺。

元稹少年得志,22岁时被派官去山西永济当了一个小官,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名叫崔双文的姑娘。崔姑娘是个聪慧美貌的人,家里也比较有钱,年少的元稹一见倾心,发起了追求。那时候的追求其实也就是找人媒婆去提亲而已,可是元稹的媒婆居然是崔姑娘的丫鬟。这丫鬟不知道怎样的伶牙俐齿,反正就把崔姑娘说动心了,便扭捏的答应了。二人山盟海誓,私定终身,成为了一对才子佳人。那么,接下来是不是该元稹用八抬大轿把崔姑娘娶回家了呢?然而并没有。

元稹是个志向远大的人,一直为升官而努力。唐朝的升官制度是,除了考察其为官时的政绩以外,还要评定其婚姻的背景。崔姑娘家虽然有钱,但是却没有什么权势,所以家世顶多算是及格,离良好还差一大截,并不能为元稹的仕途添砖加瓦。而元稹自从去长安后,幸运的被京兆尹韦夏卿所看重。有了朝廷三品大员的帮助,元稹的干部考核成绩很好,开始正式走上仕途。韦夏卿不但赏识元稹,还把自己的小女儿韦丛许配给他,也不先问问元稹是否已经娶妻或者有了意中人。前面说了,元稹是个热衷于钻营的人,对他来说,这个消息简直就是个“攀龙附凤”的大好事,娶了韦家女,至少少奋斗20年吧。至于远方的崔姑娘,虽然才貌双全且私定终身,但是她的家世对他的仕途有相反的作用。权衡再三,元稹最终选择了韦丛,舍弃了初恋情人崔姑娘。

虽说娶了韦丛,也在仕途上节节高升,但是很多年以后,元稹对那个初恋亲人仍然念念不忘。崔莺莺的一颦一笑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或许是思念的加深,或许是深深的自责,致使元稹写出了的一篇《莺莺传》。然而“此情只待成追忆”,错过了就是失去了。

再说崔姑娘被甩后大受打击,黯然销魂,只得随便找了人家嫁了,从此“庭院深深深几许”,从此再也没人提起她了,直到后来的《西厢记》的面世。到了了元朝的时候,杂剧作家王实甫以《莺莺传》为蓝本,进行了再创作,写出了一部影响后世的《西厢记》。当然在这本书里,或许是王实甫于心不忍,所以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最后说一下元稹这个人。既然他能和白居易并称,自然才气是有的,但是他的才与品极其不配,为了自己的功名之心,背弃了自己的誓言,完全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抛弃了崔莺莺,还装模作样的弄出个《莺莺诗》《莺莺传》什么的,伪君子的形象昭然若揭。所以我觉得他完全可以称得上唐朝版的陈世美。

本文作者:今人说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