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看历史,为何罗贯中要这么写三国?野史趣闻
在历史领域中,三国一直是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拿《三国演义》当正史讨论的也不在少数,演义的故事之传神,已深入人心,在人们的印象中,吕布就是以一当千的猛人,关羽就是一把大刀能砍天下的神将,张飞则是一黑脸大汉,“百万大军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的存在,那历史的事实确实如此吗?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一角,看看演义故事背后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

桃园三结义
先说“桃园三结义”,现在提起刘关张人们就会想到兄弟情,但实际历史上并无此记载,在《三国志·关羽传》中是这样说的:“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传》中记载:“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只能说三个人的关系特别好,像兄弟一样,但并没有结拜之说。
再说“三英战吕布”,演义加上这一情节其实是为了表现刘关张的忠勇义,但是现在被很多人拿来证明历史上吕布为“天下第一勇”证据,那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其时,刘备确在公孙瓒处,但当时参与讨伐董卓的时候公孙瓒也确实没有去,更不存在三英战吕布一说,但真实的吕布也确实是足够勇猛的,关于吕布的故事我们明天细讲。

三英战吕布
《三国演义》有三绝:智绝诸葛亮、义绝关云长、奸绝曹孟德。罗贯中先生在突出这些人物的特质时为他们改写了很多故事,就说关羽,在突出关羽武力方面:成名战“温酒斩华雄”中,真正杀掉华雄的其实是东吴孙坚,至于温没温酒就不得而知了;“斩颜良、诛文丑”,《三国志·关羽传》中“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颜良确实是关羽为报优待之恩杀的,但“诛文丑”这一功劳却被记在了曹操的名下,至于究竟是谁并无明确记载。另,文中记载关羽杀颜良用的是“刺”,可见关羽的兵刃并非大刀;“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南下奔汝南投刘备而去,并没有功夫杀那么多人;“斩蔡阳”,《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实乃刘备所为;“长沙战黄忠”,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韩玄同降,关羽与黄忠并没有发生战斗。述关羽之勇:“单刀赴会”,其实是鲁肃邀关羽赴会,但是将兵马远离,不止关羽,赴会将军都只携佩刀,更不存在什么伏兵;“刮骨疗伤”,事是有这么个事,但一定不是华佗刮的,因为那时候华佗死了也有两年了。写关羽的大义:“华容释操”,实际上是刘备去截,去晚了,让曹操跑了,罗贯中先生就顺便把这个人情卖给了关羽。“麦城凌然拒降”,这个史书未有记载,也有说关羽诈降的,这段无从考究。

关羽
智绝诸葛亮,陈寿曾评价诸葛亮“将略非所长”,很多人认为这是他对诸葛亮的偏颇之见,毕竟《三国演义》的描述,诸葛亮已经是“最接近神的男人”了,那么演义里的诸葛和历史上的诸葛究竟有何不同?像演义里诸葛首战“火烧博望坡”,这个其实是刘备干的,那时候诸葛亮还没出山,包括“征汉中”也是刘备的总指挥,诸葛亮那时负责的是后政。不得不说《三国演义》在突出诸葛亮智慧的同时也矮化了刘备,对于刘备的描写更侧重于他的“仁德”,以示“明君”。像“鞭督邮”这种事直接让张飞接下了,刘备这种仁慈之人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再说赤壁之战,可以说这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了,诸葛亮的智慧在这一战役中发挥到了极致,智激孙权、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连环计、借东风、草船借箭。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每一场智斗都让人热血沸腾,精彩至极。但实际上历史的记载中,只有亲身前往东吴说服孙权一事属实,至于真正的战斗,并无明显的记录有诸葛亮的参与。他在这过程中参与的应该是后勤工作,著名的“草船借箭”一事还是孙权的谋略;“三气周瑜”,这个已是众人皆知的文学创作,历史上的周瑜“智儒之士雅量非凡”,加上两人在周瑜病死巴丘之前并没有见过面,何来气死一说。再说“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一段经典的战役描述,可惜并非事实。这段故事的出处是根据裴松之《三国志注》中“郭冲三事”改编过来的,但裴松之在引文之后随即给予辩证,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街亭之战时两人并不在一处,何来一战之有?

诸葛亮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对于故事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可以说非常成功,以至于很多人分不清楚故事的真真假假,拿“故事”当“正史”来讨论。我们不能因为《三国演义》的虚构而否认它的文学地位,毕竟其根本就是小说;也不能因为将一个历史人物去掉“神化”之后而贬低他当时的贡献和成就。历史河长,滚滚洪流中总会有遗失,也会裹上不真实的泥沙,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正视历史,去看那些真实的片段,感受来自遥远时空中存留下来的智慧和在文字间流淌的情绪。你还知道什么有关于真实三国历史的故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下。
本文作者:秀谈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