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下来,聊聊三国正史那些事野史趣闻
提到三国,有两本书是避不开的,一本是《三国演义》,让三国故事盛行于世的书;另一本是《三国志》,将三国正史流传下来的书,《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被人熟知,读者无数。但《三国志》毕竟还是史书而非小说,其言晦涩,故事又不像《三国演义》那么精彩,以至现在很多年轻人听到“三国志”的时候还以为是游戏。但是不管其知名度如何,作为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之一,其历史地位始终是无法取代的。那这本书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有什么特点、这本书对《三国演义》的成书又有什么影响,今天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聊聊《三国志》。

三国演义
其实历史上三国的书还有很多,像《汉晋春秋》、《资治通鉴》、《华阳国志》、《魏略》、《九州春秋》那为什么陈寿的《三国志》就备受推崇呢?首先,一定是写得好,上篇文章我们也讲过,陈寿其人才华横溢,善写史事。《三国志》在当时成书之后就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取材精审、行文简洁。那时夏侯湛也在写《魏书》,看到陈寿写的《三国志》回头就把自己的书给销毁了,认为良史只存一篇足矣。除此之外,当时所写的有关三国的史书流传至今的也只有这一本了,其他的要么就是间隔时间较长,要么就是文章结构、内容比不上《三国志》。文采斐然、内容的参考价值高,这就是《三国志》在后来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
那《三国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陈寿写《三国志》是从280年开始的,也就是西晋灭吴的那一年,三国完全归晋,陈寿历经十年时间,作《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65卷。《三国志》成书后,最早是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至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才三书合一。

三国志
因陈寿编写《三国志》时属晋臣,晋是承魏而得天下,所以还是以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他为曹操写了本纪《魏书·武帝纪》,而为刘备孙权写的都是主传《蜀书·先主传》和《吴书·吴主传》。在名字上虽有不同,但是其记事方法和本纪完全相同。《三国志》因立论公正,文笔简洁,剪裁得当而备受赞许,但因当时他处的时代是三国刚刚结束,一来资料并不齐备,所能借鉴参考的只有王沈的《魏书》和韦昭的《吴书》,有一些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二来西晋代魏,还有诸多顾忌,像对于曹操司马懿等人的记述无法做到完全准确的评价,同时,陈寿作为当代人,对于其中所要记述的人物多少都有接触,难免有个人的喜好情感掺杂进来,很难做到完全的公允,这是当代人写史无法避免的问题。
到了南朝,宋文帝认为《三国志》还是太过简略,于是诏令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搜集了大量史料,包括野史杂传,其注文共36.7万余字,比《三国志》正文的32万余字多出了八分之一,弥补了正文简略的缺陷。

裴注三国志
作为描述三国最具盛名的正史,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依据的,其实不然。《三国志》毕竟还是史书,风格简略,对于故事的描述并没有那么详尽。《三国演义》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从民间故事里吸取了一些灵感,与其说影响,还是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对于《三国演义》的影响更大一些。
虽说《三国志》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大,但在《演义》成书之前推动了民间三国故事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后世浓厚的三国艺术氛围奠定了基础。

裴松之
至于正史和演义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明天我们详列一下,以供大家参阅。
本文作者:秀谈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