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野史趣闻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帝长子,于1861年生于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宫,1861年即位1875年1月12日年驾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此时的同治皇帝只有19岁,在位时间仅13年,可以说是大清朝最短命的皇帝了。
照理来说当时的同治帝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为何会驾崩呢?根据正史记载是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有民间传言同治帝是死于了梅毒,那同治帝的病情和死因究竟是什么呢?
据同治帝的授课老师翁同稣的日记里有明确记载,同治皇帝的病情经过大体是这样的:
十月二十一日:西苑着凉;十月三十日:今日发疹。十一月初二日:闻传蟒袍补褂,圣躬有天花之喜。
十一月初八日,翁同龢见到皇帝,“花极稠密”;十一月初九日,翁同龢再次亲见皇帝,“气色皆盛,头面皆灌浆泡饱满”。
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
十一月二十八日: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
而现存的同治皇帝脉案记载:十一月二十九日“牙胀面肿”;三十日“面颊肿硬,牙浮口黏”;十二月初一日“面颊硬肿,牙龈黑糜口臭”;初二日“各处痘痈俱见正脓,唇腮硬肿,牙龈黑糜,舌乾口臭,大便黑黏”;初四日“牙龈黑臭,势恐口疳穿腮,毒热内扰”。这一天,御医确诊为走马牙疳。
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皇宫养心殿衔憾而去。
翁同龢记录的同治皇帝“花极稠密”,“头面皆灌浆泡饱满”,均符合天花的表现。天花在清朝也是常见病,太医们对天花应该还是不会误诊的。
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流传于世,似乎是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当中也有人持同治死于梅毒说法的,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应根据可靠的档案史料来解开这个疑案。他们通过对清宫档案史料的分析,认定同治确系死于天花而不是梅毒。双方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解不开的谜。
本文作者:隔壁老王的逗比日常(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