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之死野史趣闻

2018-08-25 16:00:24

同治皇帝名载淳,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岁病死,十三年皇帝,十九年的人生。没有兄弟跟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叶赫那拉氏(慈禧)于咸丰六年所生,同时也是咸丰皇帝的独子。同治六岁时即咸丰十一年登基称帝,同治十二年亲政。但他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即病逝,此时距其亲政日期不到两年。

对于载淳的死因,众说纷纭,有的说载淳是死于天花,有的说是死于梅毒。在一些正规学术着作里都记载着同治帝微服出宫,嬉戏游乐,甚至出入烟馆妓院的故事,如萧一山所着《清代通史》中就有同治因出游而患梅毒终致死亡的记载。同治究竟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这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来源,而且都能找出各自的证据,让人难以辨明,遂成清宫又一疑案。

但是同治也是不幸的,第一大不幸,幼年丧父,六岁父亲就死了,第二大不幸,童年就被放到宝座上,不能享受童真之乐。六岁的孩子,周岁才五岁,放到那座上,那幼儿园的孩子,老师给他讲故事,他还淘气他还动呢,他不能动,大臣的奏章他哪懂,他根本不懂啊,奏呈国家大事,任命官员,那你也得坐着,你不能动,这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和折磨。第三大不幸,跟他母后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大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不行,不想娶的,指配给你。第五大不幸,才十九岁,就一命黄泉了。

同治即位时,只有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政。这一年的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满八位大臣专权,和恭亲王奕宏合谋发动辛酉政变,乘皇室从热河回北京之机,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改年号为“同治”,以第二年为同治元年。慈禧任奕宏多方镇压,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同治中兴”。

纵观大清泱泱十二帝,同治皇帝确是去世年龄最小的一位。世人皆叹同治皇帝可悲可怜,短暂一生无所作为。其实同治皇帝并不真是无所作为,在其在位期间,出现了同治新政。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宏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

同治死后的庙号为穆宗毅皇帝,史称同治皇帝。

本文作者:经典微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