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二竖为虐”——死得最窝囊的国君野史趣闻

2018-08-23 22:30:30

有个典故叫“二竖为虐”。竖,是骂人的话,类似于坏小子,这是一种蔑视的称呼。如历史上楚汉战争时期,鸿门宴上刘邦在项羽的犹豫中逃过一劫。宴后,一心想杀刘邦除害的项羽谋士范增大发脾气,说了一句话“竖子不足与谋”。“竖子”骂的就是项伯。项伯在鸿门宴前给刘邦泄露消息,鸿门宴上又阻挡被范增授意要杀刘邦的项庄。因为留下刘邦就是给项羽留下了一个最强劲的敌人,所以范增骂他“竖子”。

“二竖为虐”是说两个坏小子在身体里捣乱干坏事,指的就是身体里的疾病,意思是说人生病了。这个典故出自《左传》。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做梦,梦里有一个恶鬼,长发拖地,捶胸跳跃。恶鬼恶狠狠地对晋景公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要为子孙报仇。皇天上帝已经允许了。”晋景公躲在屋子里,鬼毁坏了宫门及寝门闯进来。晋景公很害怕就藏到内室。恶鬼又闯进内室。晋景公这时候吓醒了。

景公向巫人桑田问吉凶。桑田说景公吃不到今年新收的麦子了,这是暗示晋景公生了病,病越来越重,只得求良医。秦国国君桓公命医缓去给晋景公看病。医缓还没到晋国,晋景公又做梦了,“梦疾为二竖子”。疾病变成了两个小孩在晋景公的身体里捣乱。一个小孩说要有一个良医来了,我们恐怕要受到他的伤害,往哪儿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呆在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拿我们怎么样?这两个小孩,即二坚立,就是病所化。肓,指胸腹之间的横隔膜;膏,指心脏下方处的脂肪。古代医学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腊之间叫肓,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医缓来了,果然说晋景公的病已经不是医生能医治的。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艾灸不能用,针刺够不着,药力达不到,无计可施已经不能治了。晋景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认为医缓是个好医生,于是给他厚赐就让他回去了。

六月初六,晋景公想吃麦饭。让主管籍田的甸人献上新麦,让作为诸侯专用厨师的馈人把新麦烹煮。麦饭做好后,晋景公不忘特意召来了巫人桑田。他记恨桑田断言他的生死,于是一定要让桑田看到他算的不对,让桑田看已经煮好的新麦饭,意思就是表示自己能吃上新麦,桑田说的有误。展示够了之后晋景公就杀了桑田。他以为事已成定局。谁想到人算不如天算。

得意之下正要进食的景公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很想如厕。更奇特的是景公进了厕所不知怎么就掉进厕坑里死了。直到第二天早晨,有个宦官梦到自己背着国君晋景公升天,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果然事情到了第二天中午就应验了。正是这个宦官找到了晋景公,把堂堂国君从厕坑背出来了。于是后来就让这个宦官给晋景公殉葬。

与楚争霸的晋国国君晋景公在霸业方兴未艾的时候死去,同时晋景公也是春秋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国君。即使纵观中国历史,像这种跌入厕坑而死的奇葩死法恐怕也是独一份儿。

本文作者:沅汰(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