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才子考中进士无缘做官,却因写了一首诗被皇帝赏识做了高官野史趣闻

2018-08-23 22:00:29

唐代帝王多喜欢诗歌,不少诗人因写诗而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韩翃(hong)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者。

韩翃是南阳(今属河南省)人,很有诗才,又喜欢和当时的名士交游,年少时便以诗歌出名。天宝十三年( 754),他中了进士,因为碰上“安史之乱”,几年都没有官做,家里很穷。侯希逸素来看重韩翃的才能,肃宗宝应元年( 762),侯希逸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任为淄青节度使,便聘请韩翃为幕府从事。过了三年,侯希逸因为政荒狂,被部下驱逐,韩翃也因此失去了职事,只好回长安闲居,等待机会,这样一搁又是十年。那时,是代宗大历年间,闲着无事,韩翃便和钱起、卢纶等十人诗歌唱和,他们的诗辞情捷丽,兴致繁富,朝士都很喜欢。当时人都称他们为“大历十才子”,还有人将“十才子”画成图像流传。后来,韩翃又总算谋到一份职事,到宣武节度使李勉幕府作从事。但同职的都是些新进后生,互相不了解,同事之间关系不甚融洽。韩翃常常感到郁郁不得意,经常称病在家。只有韦巡官和韩翃特别友好,引为知己。

一天,将近半夜,韦巡官突然来敲门,向韩翃祝贺说“恭喜你升任驾部郎中、知制诰!”驾部郎中是掌管皇帝车马的官职,知制诰是负责给皇帝写诏书布告的官职,这在当时是较为尊贵的职位。韩翃简直不敢相信,便说:“必无此事,肯定是弄错了。”韦巡官说:“没错,制诰缺人,宰相两次提供名单请德宗皇帝点名,德宗都不点。再请,德宗便批示说:‘给韩翃’。 当时有和韩翃同姓名的人,是江淮刺史,宰相问给哪个,皇上又批示说:‘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那不是你的诗吗?”韩翃欣喜地说:“是的,没有错!”天刚亮,李勉和同僚们都来向韩翃道贺。从此,韩翃结束了多年贫寒的生活,入朝为官,最后以中书舍人的官职终世。

韩翃被德宗赏识的这首诗,题为《寒食》,全诗是这样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相传这个节日是为了悼念介子推。不过,因寒食节是在暮春时节,正是花开草长,莺飞燕舞的时候,所以到了唐代,便成了人们游春赏玩的好日子。《寒食>诗不是吟咏介子推的旧事,而是描绘寒食节长安的景象。

诗的前两句,写长安城白天迷人的风光:春日的皇城,鲜花盛开,东风习习,杨柳依依,充满了春意,处处都透发出唐王朝繁盛的气象。唐代的制度,每到寒食节,皇帝便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给贵戚近臣,以表示皇恩。诗的后两句讲的,便是写入夜后的景象:榆柳之火从皇宫中传出,按次序传入贵戚近臣家中。那袅袅飘散的轻烟,那淡淡弥漫的烟味,似乎让人沐浴在浩荡的皇恩之中。

德宗赏识这首诗,或许是从诗所描绘的升平最象中得到了一种身为天子的自豪和满足。但后人读这首诗时,所得到的却是另一种启示:唐朝政治的衰落和腐败。“五侯”,或者是指西汉成帝同日封侯的王氏五舅,或者是指东汉桓帝同日封候的五位宦官,总之,诗中是指唐朝的贵戚宠臣。在寒食节里,普天下家家禁火,而皇宫却传火入“五侯”家,可见他们享受着特权。这个特权阶层专权擅政,弄得政治日益腐败,所就像东汉末年的外戚宦官弄权乱国一样。作者或许无意于讽刺现实,但诗中所给人的启示却比那些刻意讽刺之作要深刻得多。韩翃的诗多注重工整清丽,讲究辞藻,而这首诗则以含蓄深刻为人们所称道。

本文作者:文史经纬(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