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郑和野史趣闻
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 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 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 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日在爪哇 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 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 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 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郑和船队后到过 苏门答腊、 满刺加、 锡兰、 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 。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郑和回国十几天后,就第二次下西 洋了。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永乐七年夏七八月间回国。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碑文中记有“谨以金银织金、纺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此碑于1911年在锡兰岛的迦里镇被发现,现保存于锡兰博物馆中,是用汉文、泰米尔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汉文尚存,是中斯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的珍贵文物,也是斯里兰卡的国宝。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 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1411年7月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回国。 姚广孝下西洋的史料给另一个关于郑和航海目的的假设也提供了佐证。潘教授说:在《大唐西域记》中,明人的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帝遣中使太监郑和,奉香花往诣彼国(指锡兰,今斯里兰卡)供养……当就礼,请佛牙(传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牙齿完整无损,称为佛牙舍利)至舟,灵异非常,光彩照耀……永乐九年七月初九至京师。皇帝命于皇城内庄严栴檀金刚宝座贮之……”永乐九年正是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期间。
1413年11月(永乐十一年十一月)出发,随行有通译 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 非麻林迪,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 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1417年6月(永乐十五年五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1419年8月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国。
1421年3月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出发,往榜葛刺( 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 ,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1422年9月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仁宗 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1431年1月(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1433年(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 王景弘率领返航,1433年7月22日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在外交方面可以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本文作者:大人物他们的经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