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吻病是什么病呀?野史趣闻
平常说的接吻病主要是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带来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这是由于EB病毒可在唾液中长时间持续高水平排出。除唾液外,EB病毒也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
EB病毒可以诱发很多疾病。除最常见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症外,像部分淋巴瘤、鼻咽癌,乃至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都跟EB病毒关系密切。
不过,大家也不需过分担心。因为绝大多数人一生里都可能会感染EB病毒。但感染EB病毒不代表会走向严重病变。目前推测虽然绝大多数人会感染EB病毒,但走向淋巴瘤、鼻咽癌等还取决于自身的基因基础、EB病毒的特定基因类型。

深接吻可能会传播EB病毒
今天我们主要是讨论EB病毒引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需注意的是:约5%~1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EB病毒所致,而是由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腺病毒等引发的。现在更倾向于把这类病患归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疾病」(infectious mononucleosis–like illnesses),而不是IM。
一,IM主要症状特征是:
淋巴肿大
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特征之一。常是对称性存在,受累的淋巴结很广泛,比如颈后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这可能是跟其他疾病的重要区分点。一般来说,淋巴结肿大在起病1周后到巅峰,2~3周后才逐渐消退。

IM可以引起颈后淋巴结肿大,这可以协助跟其他疾病区分
发热
发热持续时间较久。往往可以到1周,甚至更长。期间会有高热阶段。由于发热时程较长,这可能会让人怀疑罹患川崎病、白血病、淋巴瘤等。
咽炎
咽痛、扁桃体渗出。扁桃体渗出液可呈白色、灰绿色甚至为坏死性。偶尔可见腭部瘀点伴条纹状出血和斑点状红斑;这点跟链球菌咽炎很相似。要跟链球菌区分的点还是血常规、咽扁桃体抗体测定、咽扁桃体培养。

IM患者的咽扁桃体白色分泌物;跟链球菌咽炎难以区分
没有咽炎的IM很可能并非EB病毒导致的。而是巨细胞病毒、弓形虫、人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type 6, HHV-6)和HH7所致。即并非IM,而是IM样疾病。
疲倦乏力
较为突出的疲倦乏力可以帮助跟其他疾病区分。不但程度严重,而且持续时间较久。不少人甚至会持续6个月以上。女性更突出,以至于影响学习、运动能力。这点可以协助跟链球菌咽炎区分。
肌痛、头痛
很多疾病都存在发热时肌痛、头痛。IM也常有。IM可在发热退却后仍有疲乏、肌痛、头痛。有些非典型IM可以没发热,但有疲乏、肌痛。
皮疹
皮疹并不常见。但在用氨苄西林等药物后易出现泛发性斑丘疹、荨麻疹或瘀点状皮疹;但这并不预示有药物过敏。因为往往此后再用这些药物时不会有皮疹等。
脾脏肿大
这是IM较为危险的情况。它可以导致腹胀、甚至腹痛感。但最怕的是碰撞导致肿大的脾脏破裂。IM往往预后良好,但一旦脾脏破裂却可能导致人死亡。所以IM患者务必避免碰撞。

约50%的IM存在显著脾脏肿大
其他:
后续可以并发很多很多疾病,比如神经系统的吉兰-巴雷综合征、面神经及其他脑神经麻痹;可以导致肝炎、肺炎、胆汁淤积、肌炎、胰腺炎等等。总的来说出现概率不高,但需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5岁内幼儿,尤其是1岁内的婴儿可能有较为突出的上呼吸道症状,还有中耳炎、腹泻等;甚至会带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等。因此误诊和漏诊情况很普遍。好在严重并发症较为少见。

IM易带来较长时段的疲乏感
二,我们要如何诊断IM呢?
IM最常见于6~8岁的儿童(约50%),其次是青春期儿童到30岁前(约30%)。一般主诉头痛、咽痛、发热和突出的疲乏、肌痛;有时也反馈恶心、呕吐和厌食。如果发现颈后淋巴结肿大、脾大则高度怀疑IM。如果没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脾大等,IM的可能性下降。
链球菌感染性咽炎也会有颈部淋巴结肿大。但血常规的淋巴细胞显著增高提示IM。
医生可以根据典型症状+血常规表现就足以诊断IM。临床表现不够典型时,需要进一步行抗体检验来协助诊断。但需要需要注意抗体检验也可能出现漏诊或误诊。因此诊断的核心要素还是临床表现、以及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

最可靠的还是医生的临床思维,而不是检验
三,如何治疗IM
一般来说仅仅需要予以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止痛即可。同时要注意避免脾破裂即可。对绝大多数IM病人来说,抗病毒治疗是不必要的。
参考资料: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第20版)
本文作者:爱思考的医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