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一个“汉奸”将军的完美自我救赎野史趣闻

2018-08-22 11:00:40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近代有这么一号人物,

他是中国抗战史上甚至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同盟国牺牲的军衔最高的将军。

生前,很多人骂他是汉奸,但死后,举国抛弃成见,共同哀悼这位英勇的抗日将士。

他便是张自忠。

1891年8月11日,张自忠出生在山东省临清的一个官宦家庭,家里挺有背景的,不愁吃不愁穿,还能上学,在那个时代已经是站在社会上层的了。

张自忠的前四十年还是有些平淡的。

1916年,从北洋法政学堂毕业之后,他投奔冯玉祥,从一名基层排长做起,靠实力和汗水闯出一片天。

1931年,他四十岁那一年,已经是冯玉祥领导的西北军不可或缺的一名悍将。

也是在那一年,东北少帅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全国名义上形成了统一。

西北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张自忠担任29军麾下的38师师长。

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别师长,就是军长也是一抓一大把,所以那时候张自忠还是没什么名气。

然而6年后的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

而当时驻扎在平津地区的正是第29军,29军军长宋哲元和38师师长张自忠更是其中的领导者,然而他们对日本的野心估计不足,甚至还没扔掉军阀思维,认为平津是自己的地盘,蒋介石别想插手,日本人咱自己可以搞定。

事实上,西北军根本搞不定日本人,而张自忠也第一次被国人所熟知,被当做“汉奸”的耻辱形式。

事情是这样的。

日军打到北平城下时,宋哲元以“保留西北军的一点底子”为借口,带着29军的大部队撤离了北平。

平津地区的烂摊子就扔给了当时的天津市市长张自忠,张自忠听闻宋哲元要走的时候,自叹一句:“我怕要成汉奸了!”

宋哲元率领部队离开之后,北平已经没有守卫力量,无奈之下,张自忠做出了决定:贴出安民告示,放日军入城。

北平民众一夜醒来发现国军全撤了,城里到处贴着安民告示,北平民众傻眼了,这是不抵抗就投降啊。

日军没有任何阻拦,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北平。

张自忠也被世人痛骂为汉奸、卖国贼。

然而他并不想真的当汉奸,他想方设法逃出了北平城,回到国军的序列。

然而不战而丢北平,张自忠确实负有极大的责任,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各种抨击张自忠,甚至送了他一个四字评语:“自以为忠!”

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南京政府以“放弃责任,迭失守地”的名义将张自忠撤职查办。风头过后,国民政府给了他军政部的一个闲差。

那时的张自忠可谓是备受煎熬,也终于明白自身的担子和责任。

他写了一封血书给蒋介石,没有得到回应。直到李宗仁、程潜等人推荐,急需人才的蒋介石才找到台阶,命令张自忠担任原38师扩编的第59军代理军长。

从那一刻起,张自忠也是真正将生命交给了抗日事业,将热血洒在了中华大地。

张自忠和他的59军为了完成自赎,洗刷耻辱,开始了再战场上的殊死搏斗。

1938年2月,59军在友军配合下,血战7天7夜,击退日军中号称无敌的第五师团。

这一战,让日本人感动震惊中国竟然还有这样的部队,也让国人明白,张自忠骨子里是抗日的,他不是汉奸。

此战过后,因丢失北平的所有处分被撤销,并且张自忠出任第27军团军团长。

临沂战役的死守,直接保障了台儿庄取得大捷,这是全面抗战以来取得最大胜利的战役。

然而这一切对张自忠来说只是起点,远远不能满足张自忠对自己的要求。

1938年3月到5月,徐州会战期间张自忠和他的部队出了名的不怕死,哪里要增援,他们去,哪里要死守?他们去;哪里要断后?他们去。每一次,张自忠都走在最危险和最艰难的抗日前线,没有挑三拣四,没有畏惧困难。

每场战斗开始之前,张自忠先写下遗书,活便销毁,死了便无牵挂。

徐州会战让很多日本人记住了张自忠这个对手,并无时无刻不想将其打败、杀死。

然而直到1939年,张自忠所到之处,无一败绩。那一年,张自忠被国民政府授予上将军衔。那时候,他已经是第33集团军总司令,而且还是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是李宗仁,多次关照张自忠:“集团军总司令,就不要去一线战斗!”

然而张自忠不置可否,依然冲锋在第一线。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了,张自忠奉命出兵枣阳,阻击日军前进。

身为集团军总司令,本能留在后方运筹帷幄,然而他命令副司令留守大本营,自己亲自率领部队在第一线战斗。

没有想到,这却是将军的最后一场战役。

在战斗之前,他依然写了一封信,是写够当年的老部下,里面有一句说道:“万一不幸而拼完了,我与弟等也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四万万同胞父老!”

5月15日,张自忠率领集团军总部和74师抵达南瓜店,然而由于通电频繁,日军通信部队破获了集团军的电报密码,发现了张自忠的所在地。

5月16日,日军第39师团调集5000多人,开始包围分割张自忠所在的集团军司令部。那个时候,张自忠身边仅有1500人左右,在武器装备全面落后的情况下,张自忠陷入绝境。

本来如果分散突围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然而张自忠选择了死守待援。

当天清晨,日军发动了总攻,阵地上的中国士兵没有一个后退,但是一个个打光,阵地不断丢失。

身在数弹的张自忠依然在指挥着最后一个士兵进行反抗,然而最后的时刻终究还是到来了。

日军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腹部,他倒下了,但临死之前他还站起来一次,企图用手去抓一名日本兵的刺刀,就在那一刻,另一名日本兵将刺刀刺向他的身体。

他倒下了,再也没有站起来了。

没有一个人投降,张自忠和他的部下全部牺牲了。

张自忠将军的故事本该结束,却还没有结束。

刺死张自忠的那个日本兵,名叫藤冈,他翻遍张自忠的尸体,找到一支钢笔,上面刻着“张自忠”三个字。

他傻眼了,他惊讶的不是自己刺死了一个总司令,而是这么大一个官为何没有跑?

来不及思索,他把情况第一时间汇报给了联队长,联队长马上请来了三十九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

专田盛寿和张自忠曾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他第一眼就认出了张自忠。

专田盛寿跪着帮张自忠整理完仪容,并且命令士兵用担架将其遗体抬下山,认真清洗后再安葬。

日军清洗后发现张自忠身上有八处创伤,分别是两处炮弹伤,一处刺刀伤和五处子弹伤。

日军用柏木做了一副棺材安葬张自忠,墓前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全体在场日军向张自忠墓地敬礼,给予这位对手最大的尊重。

同时日军设在汉口的广播电台播放了张自忠阵亡的消息:

“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了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

听到张自忠死讯的当晚,国军第三十八师和一七九师的官兵,立即组织了敢死队,不顾一切地向日军第39师团的司令总部发起拼死攻击,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一定要抢回张将军的尸体!

那一夜,中国士兵不要命地向张自忠墓地发起进攻,按日军的记载“当夜,张自忠的遗体即被数百名中国士兵采取夜袭的方式而取走。”

中国官兵重新清洗张自忠的遗体,重新换上国军的军装,佩戴将军短剑和领章,装入当时极为贵重的楠木棺材,送往陪都重庆。

途径宜昌的时候,当地老百姓得知是张自忠的的灵柩,自发出来相送,当天有10万人哭送张将军。而且就在那时候,日军飞机飞临宜昌上空,防空警报不断响起,十万群众无一散去,神奇的是,日机在上空盘旋多时,并未投下一弹便飞走了。

张自忠的灵柩走水路前往重庆,一路上经过巴东、巫山、云阳,万县,忠县,涪陵,所经之处,供桌延绵数里,祈愿的香火缭绕不绝,很多中国百姓在长江两岸长跪不起。

1940年5月28日,张自忠灵柩抵达重庆。重庆百姓倾城而出迎接灵柩。蒋介石臂挽黑纱,亲自上船迎接灵柩。

这是无上的荣耀,张自忠将军获得了国家、人民甚至对手的认可。

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国民党之后追授张自忠二级上将。

1982年,共产党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在今天的北京、天津、上海和一些城市,都能找到一条叫“张自忠”的路。

本文作者:这是个一悲伤的故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