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逼死了张自忠:不是日军,是沸腾的舆论野史趣闻

2018-08-22 08:30:24

张自忠

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枣宜会战为国捐躯。

张自忠将军,究竟是怎么死的?

绝不是日军。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33年承德失陷,29军奉命赴喜峰口阻敌,冷口防务交商震部接替。

作为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军队少有的胜利之一,日军屡遭败绩,狼狈撤退。

此时,国府蒋介石主要注意力仍放在“围剿”共产党和红军上。

后果就是长城防线兵力薄弱,日军从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线,攻入长城以内,继而占领迁安,29军陷于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被迫放弃。

撤退的结果是国民政府被迫同日方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

要知道当时的日本政府的想法是确保“满洲国”的军事安全。为达到这一目的,要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结果是 日军北撤,国民革命军南撤,在整个华北地带只能留一支军队。

宋哲元中将驻守京津的第29军就是那支队伍。

而当时第38师师长便是张自忠少将。

就是这样一支视日军为死敌,满心淤愤的队伍,蒋介石给他们的训令却是“忍辱负重”,不主动打仗,也不放弃华北,与日军做长期周旋。”

队伍当中,冯治安也好,宋哲元也罢都想找日本人麻烦。

张自忠则不同,他有高度民族自尊心,但他得忍。

他儒雅周详,他沉默寡言,身高1米80,相貌酷似周恩来中将,不仅革命军官兵敬仰他,日本军政也很喜欢他。

在华北危亡的复杂局面中,张自忠就这样被先后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

不能得罪日本人,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为了这份苦涩的和平,张自忠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但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完全是另一番图景。

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那个曾担任喜峰口战役的前线总指挥,令大刀队夜袭敌营,砍下数百日军的头颅的张自忠。

人们只知道张自忠与日军保持往来,甚至应邀去日本访问,受到欢迎和敬重。

张自忠从抗战英雄,一晃就变成了嫌疑汉奸。

这样的误解爆发的更为猛烈,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

为了保全战斗实力,

为了疏散和安置没能随军撤离的军人家眷,

为了京津不受重大损失,

也为了收殓沙场上的官兵尸体。

张自忠受宋哲元任命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北京市长,与敌敷衍,拖延时间。

这一次,沉默寡言的张将军落泪了。

事情像张自忠预料的那样。

张自忠彻底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叛徒、大汉奸、卖国贼的代名词。

1937年后半年的报纸,多在痛骂他“卖国变节”,一律称之为“张逆自忠”。

那时的中国文人,凡喜欢发表言论的,没有谁没骂过张自忠。

张自忠想改变公众的看法,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粉身碎骨,以事实曲直于天下”。

在这一片痛骂声中,张自忠只能周旋,努力使京津免于屠城。他选择了缄默。

第29军向目的地有序撤离后,日本让他通电反蒋。

他没有沉默,而是断然拒绝,随后称病,躲进德国医院后骑车逃往天津,再换乘英国轮船去了青岛,至济南,企图转道南京。

济南是韩复榘的地界。在韩复榘看来,张自忠的确是汉奸,必须惩办。

事后,张自忠被押上火车时,京沪各大报纸皆发电讯,报道“张逆自忠今日解京讯办”。

张自忠被押往南京,见到了蒋介石。

蒋中正相信张自忠是爱国的,劝说他放宽心,好好休养。

张自忠大为感动,在解除拘押回寓所的路上,他含着泪。在张自忠看来,蒋中正给他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用来证明自己不是汉奸。

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他将遗臭万年,所以他对蒋中正心怀感激。

机会终于来了。

1938年,张自忠代理第59军军长,归队当天,他又一次落泪。

张自忠知道他是不能打败仗的!

一个被疑为华北头号汉奸的人,从一开始便失去了可以撤退可以打败仗的权利,他只能勇往直前,痛击日军。

张将军做得不错。

在徐州会战中,他取得“临沂大捷”,令坂垣征四郎数次羞得要自杀;

武汉会战之后,他以一对十,击毙日军3位联队长,歼敌1万3千人,最终挫敌溃退,赢得“鄂北大捷;

不久,张将军再次猛冲猛打,取得 “襄东大捷”。

但是,即便张自忠军功在身,为民族独立而死和为洗清自己而死已在他心底成了过不去的坎儿。

他胜利了,但他没有死,所以老百姓和记者都已承认他确实很能打仗,可要说他是民族英雄,似乎还差得远。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些胜仗,不过是在弥补他过去做过汉奸的罪过。

恐怕只有张将军自己知道,他从未做过汉奸。但他必须用壮烈的死来证明。

襄樊战场,张自忠觉得机会终于来了。

那年是1940年,日军集中了30万兵力。

就这样,平素生活简朴,从来只穿土布军装,与下级军官无异的张自忠,但这一次出征,将军一反常态,竟穿上了黄呢军装。

报了必死决心的的张自忠作为中将总司令,亲率小股部队外出冒险。

张自忠死了。

他告诉副官:“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

这一刻,张将军知道,他绝对不再是汉奸了,他将是永远的民族英雄。

后来日军发现将军衣兜里的金笔刻着“张自忠”三个字,大为震惊,立即列队脱帽,行军礼致敬,最后用棺木盛殓,竖起“支那大将军张自忠”灵牌。

不知道日军这么做,是因为崇敬将军忠勇,还是依然像过去一样喜欢他的儒雅亲善。

之后蒋中正题写“勋烈常昭”,追授他为陆军上将,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阵营战死的最高将领。

再之后,延安举行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题写“尽忠报国”,使之日后成为新中国追认的“革命烈士”。

张自忠惨烈一死,扫荡了将军身上的所有荣誉阴霾,媒体开始专心致志地描绘张将军从小就是民族英雄,大众也完全忘记了张自忠曾是他们唾弃的彻头彻尾的“大汉奸”。

但谁又曾懂张自忠将军的死,不是日军,是沸腾的舆论呢?

人言可畏。


本文作者:仓舒说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