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兴到太和:北魏平城时代的简要历史脉络野史趣闻
起自公元398年“天兴建制”、终于公元494年“太和迁都”的平城时代是整个北魏历史中最为长久且变化最为剧烈的时代,寒鲲这次就为您大致梳理一下北魏平城时代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脉络,以期有助于北魏史爱好者乃至魏晋南北朝史爱好者,准确把握这段历史流变。
整个平城时代的军政主旋律,大致时是这样的:从北魏道武帝天兴建制、定都平城开始,拓跋部逐步向秦汉式的封建帝国转化,在军事上经历了平城诸帝的四向征伐,最终基本实现北魏统一北方的结果,政治上则以文明太后主导的太和前期改制为平城时代后期的主要动向。
大同市北朝艺术博物馆
从盛乐到平城
凭借盛乐远离十六国旋涡的地缘优势,北魏的前身拓跋代国没有过早地卷入到中原绞肉机当中消耗实力,坐拥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用来采撷河套云中之地的半农半牧社会发展成果。
前秦崩盘后,道武帝抓紧时机奠都平城,大搞以离散诸部为核心的汉化(生产方式层面)改革。在稳定恢复拓跋部的主导地位后,利用东晋北进的势头与余波,以正北之位摧垮北方群雄(道武吞后燕、明元征河南、太武取夏凉北燕、献文平青齐),并开始汲取十六国的发展成果与经验教训。
北魏版图拓展示意图
平城时代的基本制度
在十六国中坚持胡风或大力汉化的正反经验 ,公元五世纪,北魏在北方大力推行的八部大人制度与宗主督护制度,前者稳定北魏平城京畿,安置迁入人户,统御旧有部族,后者兼容鲜卑部落兵制旧俗与中原乡兵部曲现状,既能满足鲜卑军将抄掠财货的贪心以供魏帝驱使,又能捎带招抚组织起乡兵部曲的遍地中原豪族。
然而,单薄粗鄙的鲜卑文化终究无法彻底征服为数越发广大的汉人世家豪族,崔浩之死,虽是鲜卑权贵对逐步抬头的汉化势力的血腥反扑,却难敌随着北魏版图深入中原、生产方式以农为主而强劲起来的汉化(制度与文化层面)势头。
象征着北魏平城诸帝的云冈石窟大佛像
文明太后时代的新动向
在汉化势头潜流暗涌下,最终出现了文明冯太后与李沖联袂推动的太和改制(前期),行官俸、用三长、定户调、颁均田。前期太和改制可以说不仅开启了北魏政权的汉化之路,而且也开启了北方中国终结魏晋乱世余波的中央集权先声,当然也实际上培养了以孝文帝为首的鲜卑中青年汉化贵族势力,为平城时代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从平城到洛阳示意图
欢迎关注头条号【寒鲲】,获取更多简明国史脉络干货知识
本文作者:寒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