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犀牛缘何立于唐朝皇帝陵前野史趣闻
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院内,静静矗立着一只石犀牛。通长三米四,体高两米多,是用重约两万斤的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它嗔目、合口,鼻上有一个隆起的犀角,身体上刻着整齐的鳞甲纹和不规则的圈纹,脚有三趾,做缓步行走状,栩栩如生,憨态可爱。
这只犀牛出土于陕西渭南的唐高祖李渊的陵墓——献陵,石刻艺术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雕刻水平。
碑林博物馆内唐献陵犀牛石刻
犀牛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省
很多人以为,犀牛是只有非洲才有的物种,其实,中国也曾经是犀牛的生活地之一。主要栖息在接近水源的林缘山地地区,其分布区甚至跨过黄河,北至太行山东南麓、黄河中游、晋西南及渭河下游等地。唐朝时,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甚至青海,都有分布,明朝时,只分布于贵州、云南。
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初年,林邑国(今越南)向唐朝进贡犀牛,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喜欢。李渊去世后,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工匠按照林邑国进贡的犀牛的形象,雕刻一对石犀牛,立于献陵之前,以表达自己的孝道。
唐献陵
村民挖出唐献陵犀牛石刻
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墟,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犀牛遗骨,还在一块甲骨文卜辞上发现了殷王曾“焚林而猎”,一次捕获犀牛71 头的记载。
春秋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坚硬的犀牛甲也被大量的用于制作盔甲和盾牌。《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记载,当时仅吴王夫差就有十万三千名身穿犀牛皮甲的勇士,正所谓“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中国犀牛什么样子
中国犀牛一般体长在2.1-2.8米,高1.1-1.5米,重1吨。它有许多独特的外貌特征,异常粗笨的躯体,短柱般的四肢,庞大的头部,全身披以铠甲似的厚皮,吻部上面长有单角或双角,还有生于头两侧的一对小眼睛。它们虽是身体庞大,相貌丑陋,却是胆小不伤人的动物。不过它们受伤或陷入困境时却凶猛异常,往往会盲目地冲向敌人,用头上的角猛刺对方。它们虽然体型笨重,但仍能以相当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短距离内能达到每小时45公里左右。
什么原因导致犀牛灭绝
其一是人为原因。人们把犀牛角当成珍贵的药材,也用来雕刻制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还将犀牛的皮和血入药,在宋朝就有用犀牛角的记载。由于犀牛数量稀少,因此越发显得珍贵。到了清朝,南方各省官员为了使犀牛角成为官府私有的财产,发出公告,不许民间乱捕犀牛,只许官方猎杀。这样,犀牛遭到了官兵的狂杀滥捕,他们打死犀牛,当场把犀牛角锯下,然后多数进贡给他们的上司和皇上,为自己以后升官发财铺平道路。
犀牛角
但据当时官方资料,在公元1900年到公元1910年,仅10年间,官方和民间进贡的犀牛角就有300多支,这还不包括偷运到国外的!
犀牛角杯
犀牛角工艺品
其二是自然原因。科学研究表明,气候变冷也是导致犀牛迅速消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据历史资料分析,公元前500年前后黄河以北气候开始明显变冷。到唐朝时,这一地区已不适合犀牛的生存。虽然唐代多位皇帝都将做犀牛作为最高级的宠物,安置在皇家园林里百般呵护,但仍然避免不了它们被冻死的结局。
“驯犀生处南方热,秋天白露冬无雪。一入上林三四年,又逢今岁严寒月。饮冰卧霰苦蜷局,角骨冻伤鳞甲缩。”白居易的诗中就曾描述了豢养在唐德宗园林中犀牛的悲惨命运。《旧唐书·德宗纪》记载,797年(贞元十二年)冬天,“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这头犀牛就冻死在了长安皇宫动物园中。
1916年,最后一头双角犀(苏门答腊犀)被捕杀;1920年,最后一头大独角犀(印度犀)被杀;1922年,最后一头小独角犀(爪哇犀)被杀。此后,没人能在中国再看到任何一头犀牛。
公元1922年之后,犀牛在中国消声觅迹了。
如今的国人只能通过这些精美的文物来缅怀曾经中国大地上兴盛的犀牛了。
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犀牛俑
出土陕西于兴平的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献陵犀牛石刻
本文作者:美食与远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