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从元朝来野史趣闻

2018-08-19 16:00:32

漕船上,落满时光的风霜与斑驳。

2002年聊城城区闸口北50米处,由运河清淤工人发现一艘杉木古沉船,随着一点点挖掘,拂去冰凉乌黑的淤泥,古船又重见天日了。虽然有部分残缺、腐朽,却依然厚重。经过考古专家测定,这艘船已有700岁的年纪,长17.5米,宽4米,大小小11个船舱,当时它倒扣在泥水中,20个小伙子才将其抬出来,经过专家认定,这是为元代官府打造的典型漕船,令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争看新鲜。

从此后,这位老者就占据了聊城中国运河博物馆展厅的一方重要位置,也占据了运河聊城的重要历史地位。明亮的灯光下,依稀闪现着远古的沧桑,黑黄的船体,诉说着从前的辉煌。在那个年月,它从南到北,船舱里装满高高的粮袋,运往京城,卸在皇家国库,金黄的籽实从高处倾泻而下,透露丰收和希望的信息……鲜红的隔离带,把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与古船之间空出一米的距离,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许多人向它探寻,行着注目礼。

我似乎看到橘红的阳光照到碧绿的水波上,帆影点点,暖意无限。扬帆的船只在河道里顺水漂流,站在船首的那人,长衫飘飘,双手背在身后,目光镇定,从容望向远方。几只纯白的水鸟缓缓飞来,又渐行渐远,像几朵白云一下子扎到天上去。垂柳的长发低到水面,如烟似雾,翠绿一团如同谁家晾晒的丝绸。白帆高张,南来北往的客船官船在运河里交错穿行。

大运河翠波起伏,带动南北文化的碰撞、流通、交流。它牵着人们的梦去了远方,又把远方世界的精彩推来。连岸边喜鹊的叫声也充满吉祥,时不时吐露一串,滴落到光滑的石板路上……

“整个船残存48块木板,木板之间用7厘米长的枣核钉相连。”我似乎听到一群工匠在拆解粗壮红杉的声音,它酱紫的肌肤裸露了出来,碎屑飞舞,木质的清香沁人心脾。7厘米长的枣核钉,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与杉木板合而为一,便成就了一艘大船,便能浸入细密的流水,便能到运河里畅游。

“这是中国运河主航道上出土的唯一一艘运河官粮船。”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说:“从运河河道出土这样一艘元代漕船,足以说明,当时聊城的运河就已经可以通航大船。其规模之大,可运货物之多,足见当时漕运的繁荣。”

元世祖忽必烈赐名的聊城段“会通河”,自运河数次兴工开复,纵贯中国南北,便为聊城发展带来生机无限,成为明清时期古运河沿线的九大商埠之一,“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舟机如山,商铺林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皇家运送粮食的漕船,运输布匹、茶果、丝绸、煤炭各类货品的商船,有钱人附庸风雅,旅游观光,走亲访友的客船,大都是通过运河船只南来北往。大运河两岸为当时中国经济最富庶、文化最昌明、人口物资最集中的地区,以运河为轴线,辐射、影响着周边。

古老的水上丝绸之路,给聊城带来活力、新鲜、富裕。

这艘元代的杉木船曾经北上南下,曾经与南北之水肌肤相亲。它给我讲述码头和钞关的故事,当年的聊城古城区闸口有大码头、小码头,常年车水马龙,船只云集,欢声笑语,人群熙攘。从明永乐年间,明王朝定都北京起,聊城便成为政治中心与江南财富之地相链接的重要纽带,聊城靠着历史机遇迅速崛起,成为运河沿岸九大都会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

大码头位于聊城城区东关,闸口南800米处的运河西岸。是明清时期漕运码头,时称崇武驿大码头,为大运河重要口岸,呈“巨”字形,设踏跺两处,左右设上下台阶。大码头是官方码头,巨贾富商的船只,多停泊在这里。这一带当年繁华兴旺,停泊待卸的船只绵延数里。从大码头向南望去,船与船之间首尾相接,帆墙如林,宛如一幅壮观的图画,故有'崇武连樯'之称,是聊城有名的八景之一。大码头为运河沿岸地区农副产品输出的集散地,每年从南方过来的货运或者漕运量达到四百多万担,聊城的饮食、布匹、客栈、风景、古玩各类商业,也随之发展。

小码头位于大码头以北,300米处的运河北岸,原为商贾所建的私用码头。以青石垒砌,平面呈“凹”字形,以停泊船只,装卸货物。东西两端各有6蹬踏跺连接河槽,比大码头略小,却也是高高耸立。客商们下得船来,穿过码头,到聊城各处悠闲散心,观看胜景。

聊城古城区的东门外,沿护城河向东有一条街叫米市街,是粮食的交易集市,也是运河文化的重要遗址。《聊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这里粮行、粮栈、粮坊、粮亭、粮户临街排列,街上常年人车川流不息,天南海北的客商坐船到这里,买卖各种粮食。如今,这条有百年历史的老街还在,大块的青石铺就成的街道,石面已经被几代人的脚步打磨得光滑锃亮。米市街南段,就是著名的山陕会馆,当年山西陕西的数百名商人来聊城经商,义气、勤俭成就了他们,生意兴隆财运亨通,便在乾隆八年在运河边集资兴建一座山陕会馆,既联乡谊又祀神明,戏楼、大殿、钟楼、鼓楼,错落有致,藻井彩绘团鹤祥云,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致使现在参观者依然摩肩接踵。

聊城不计其数的景观:阳谷的运河三镇,七级码头,荆门上闸,盐运司,临清的运河钞关,鳌头叽,舍利塔,临清胡同等等,斗鱼运河文化有关。代表聊城历史的厚度也代表精神的高度,尤其是临清钞关不得不提,钞关就是征税的关卡,临清钞关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也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始设于明朝宣德四年,在宣德十年时升为户部榷税分司,由户部直控督理关税。在万历年间曾经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比京师崇文门的还多,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可以想象,钞关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厅堂里,官员商贾们长袍加身,帽翅抖动,谈笑风生,优雅自如。运河之水浇灌着聊城两岸辽阔的平原,大运河造就了古代临清的富庶与繁荣。

有水的地方都是有灵性的,儒雅之风在运河上浩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深深浸润这片热土,聊城人对仁义礼智信尊崇已久,其思想豁达开阔,一条河与一座城紧紧联系在一起。三国时期曹操曾在聊城做太守;七步成诗的曹植墓地在聊城东阿;《水浒传》里武松在聊城阳谷景阳冈打虎;《金瓶梅》中聊城临清是其背景地;《聊斋志异》里胭脂是聊城人;写《老残游记》的刘鹗到聊城藏书楼海源阁借书;《史记》记载鲁仲连射书救聊城;《马可•波罗游记》里也有临清古城……运河文化是聊城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亦是聊城宝贵的历史遗产。

风云变迁,时光流逝,运河这条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曾经风光无限,也曾经干涸枯竭。现如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运河又开始焕然一新,在祖国的大地上灵动漂浮,烟波浩淼。

雕花的护栏,宽阔的绿化带。石板路、鹅卵石路,蜿蜒曲折小巧玲珑,各色绿植浓荫茂密,清爽宜人,香气缭绕。运河妖娆的风韵里,水波涌动的细节里,两岸的人们依然还和从前一样,任时光慢行,顺着日影,顺着指尖,顺着河面上的波纹,安享生命,倾听天籁。

元朝的漕船娓娓道来,讲述运河的风永远年轻,从曲折的河道,从巍峨的山陕会馆,从雄伟的光岳楼,从庄严的临清钞关里吹来。讲述远古的精彩,如今的靓丽,“河水依然闪着光流去。”碧波荡漾,妩媚潋滟。今日的运河更加风情万种,装扮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和情怀。

  • 翠薇,本名崔会军
  • 山东聊城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第16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
  • 成人组

主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协办:山东省作协 澳洲山东同乡总会 澳中文联

法国山东商会 德国山东同乡会 加拿大齐鲁同乡会

执行团队:山东海岱传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

本文作者:海岱文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