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大的形式主义:国君谥号越来越长!想知道秦始皇谥号吗?野史趣闻
古代国君去世后,官方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此君生平,叫做谥号。
关于古代谥号制度的最早资料,记录在西周的《逸周书·谥法解》中,历史上有周公制谥的说法。周公旦作为周代诸侯国鲁国开创者,其人十项全能,既辅佐父亲周文王壮大了周族、又辅佐兄弟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江山,武王死后年幼的侄儿周成王继位,他还曾代替国君位置,摄政多年,平定叛乱,最后又将政权交还给侄儿,受到历代人民群众的强烈点赞。这还不算,据说他还一手主持制订了周代官制、周代礼乐制度、包括谥号制度,同时还传说他擅长解梦,周公的智商和情商简直无敌。

谥号制度的创建初衷是好的,想用几个字对去世国君做个人总结,比起现代人的总结报告不知精简了多少倍。但是好景不长,后世官方的主要领导,都是前代国君的儿孙,要想客观评价自己的父亲或祖父,根本不可能,评价太差劲,是黑自己的先人,也给自己的政权合法性打上问号,总不能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只能说好话,而且是好上加好,一个字不够,就几个字叠加,于是,后世国君的谥号,就变得越来越长,直到谥号制度彻底变成古代最大的形式主义。
今天抽时间专门做了一个历代国君谥号字数长度的独家统计,整理如下:
周代国君谥号,平均1-2个字。我们所熟悉的周武王、齐恒公,都一个字谥号解决问题,赵武灵王、秦庄襄王,二个字谥号解决问题。
汉代国君谥号,平均2-3个字。如:太祖高皇帝刘邦,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代都差不多,算中规中矩。
唐代国君谥号,平均7-8个字。 如: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此时的谥号开始变长。
宋代国君谥号,平均9-10个字。长的有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短的有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赵光义,平均长度超过前代。
元代国君谥号,平均7-8个字。元代统治者对汉文化了解较少,字数太多整不明白,所以又变短了,如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忽必烈,成宗钦明广孝皇帝铁穆耳,幸亏元代历史较短,如果再统治久点,文化程度上来了,怕是要赶超宋代。
明代国君谥号,长度实现了跳跃式增长,平均19个字。举两个栗子,最长的是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最短的是庄烈愍皇帝朱由检,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统计结果,19个字。
清代国君谥号,终于增加到史无前例的长度,平均25个字。如: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雍正,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道光。
需要说明一点,上面的谥号统计,没包括大秦王朝。主要是秦朝开国皇帝秦始皇的想法很超前,他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大手一挥,将这个古代形式主义给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后才恢复。所以,秦朝国君的谥号,长度为零。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秦始皇不废除谥号,根据秦始皇建立的不世之功,个人的超级自信,手下群臣的无敌吹捧,这位功勋卓著、光环夺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间绝品、天地唯一的绝世君主,他的谥号会是什么?
想来想去,他的谥号只能,而且唯一,是一个选择,叫做: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好吧,这原本是玉皇大帝的号。玉皇大帝之所以有这个号,大概是因为秦始皇放弃了,让玉帝捡了个便宜。
如果当年始皇帝嬴政下令,你们也给朕弄个谥号!
李斯、赵高之流,恐怕马上就要冲上天庭,将玉皇大帝的号一把抢过来,每个字打一张A4纸,铺在秦始皇身上,回过身来还要对天庭的小伙伴们怒吼一声:
这是俺主子的号,你们,你们,你们,统统不许动!

毕大费/文
本文作者:毕大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