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平城民间传说:起龙坡与“二仙奶奶”升仙野史趣闻

2018-08-17 14:00:25

作者:赵永红

北召村通往义汉、平城的大路原是一条青石铺就的古道。相传这条古道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军从河南攻打韩国、赵国的其中一条必经之路。北召村原名北赵村,相传是一名姓赵的将军在此地把守而得名;义汉村原名秦寨村,相传是因秦军在此安营扎寨而得名。古道全部用青石铺就,起点位于村东的“池摆头”,之后自东向西横穿北召村主街,然后出村口的古圈,路经北召村的自然村“窑圪囵”、义汉村的“小猫圪洞”,方可到达义汉村。

在北召与义汉村的交接地带,古道要先经过一条深沟,在下坡处北侧有一个自然形成的青石坡,老百姓俗称“起龙坡”;在坡顶上方一块大石上有两个自然形成凹槽,极似一双“小脚印”,当地村民叫“老奶奶脚印”。其中“起龙坡”长约100米、宽约10米,基本上由一整块青石板构成,表面平整光滑,令人称奇叫绝,特别是在中间有一道长约10米、宽约20公分的凹槽,蜿蜒曲折盘旋,形态极像一条横卧的“龙”。据村民相传“起龙坡”就是“二仙奶奶”乘龙升天的地方。

关于“二仙”的历史传说,在民间最少已经流行了一千六七百年。据有关资料记载,“二仙”原是晋朝时陵川苏家湾乐家坡人,后来迁移至壶关紫团山中。她们的母亲姓杨,感灵光而生出这对姐妹。她俩生来聪慧异常,颖悟非凡。虽然七岁方始说话,但却言出有章,动合规矩,事事都很通情达理。对这般聪敏贤慧的两个女儿,父母当然十分钟爱,谁料亲母不幸早故,继母李氏对这对尚在幼年的前房子女,却视作眼中钉,百般虐待。严冬狠心的继母逼迫她们赤足单衣去田野采菇,酷暑又强迫二女拾麦田间,路过的天神因姐妹俩的哭声而产生了怜悯之心,多次帮助她们躲过灾祸。继母两计未成,便起歹心,深夜纵火,妄图除患而后快,这种痛苦的遭遇,使天神格外感动和怜悯,便让她们驾云乘龙,飞升天界。乘龙升天的地点就位于北召往东8公里的壶关紫团山。在飞至北召和义汉交界上空,二女不忍离开家乡,便降落在一个青石山坡小憩片刻,并走到高处的一块大石上向东回望家乡苏家湾和紫团山,以解思乡之情。之后在一片仙乐声中,二女重新骑龙升天飘飘然然成了仙女。在二女乘龙降落又重新升天的青石坡就留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凹槽,后人称作“起龙坡”;在山坡顶的一块大石上,也留下二仙的小脚脚印,后人称作“老奶奶脚印”。

姐妹俩成仙后,对周边百姓的生活疾苦十分关怀:天旱时祈之,甘霖立将;有病时祈之,沉疴速愈。求男者祈之,生智慧之男,求女者祈之,生端庄之女。百姓无不感恩戴德,便到处修庙立像奉祀。平城北召村苏家湾自然村庙洼建于后周时期的“乐氏二仙庙”就是最早的“二仙庙”之一。据碑文记载,五代十国初年,平城周边地区大旱,而至“千家失业、万户愁生”,平城村民春旱向二仙祈雨,并许愿为其立碑修庙,后来果然喜将甘霖,周边三乡道首“召名工选择良材”,在二仙出生地苏家湾建起二仙庙。公元954年,在后周对后汉、契丹联军的高平战役中,因有“二仙”庇佑,后周皇帝柴荣亲统后周军队,以排山倒海之势打败了后汉、契丹联军。因杀戮太多,亡魂不散,而至周边百姓惊恐不安,全赖二仙超度亡灵,方使百姓安居乐业。为感激“二仙”的功德,在时任陵川县令刘承辉的主持下,由平城附近的龙川、普安、鸡鸣三乡出资将苏家湾庙洼“乐氏二仙庙”重新进行修缮,并立碑记之。

目前太行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二仙庙”分别位于陵川的西溪和壶关的神郊,据考证是金元时期建筑,能辨认的碑文最早也是金元时期,但苏家湾庙洼的“二仙庙”碑文明确记载为后周时期所建,文字记载要比西溪和神郊的均要早。尽管因年代久远,庙宇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但庙宇前高约3米的青石后周碑因材质坚硬,却基本保存完好,石碑雕工精致,字迹清晰可辨,详细记载着庙宇建筑时间、乐氏二女升仙的故事和二仙的功绩,是研究陵川传统文化和晋东南地区“二仙”文化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本文作者:陵川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