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籽话珠宝——玉器欣赏·如是我闻 之 辽代篇(一)野史趣闻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曾在辽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不少的金银器和玉器制品,制作都很精美,反映出契丹族在工艺美术的制作中,既吸收唐宋文化的长处,又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今天先生就接着和您聊历代玉器的那些事儿,让我们共同感悟器之美、玉之魂。

1985年发现的辽陈国公主和驸马合葬墓,是目前所见最完整、出土玉器最丰富的契丹皇族墓葬,出土玉器主要有:玉带板、带饰、各种组合型佩饰及风字形玉砚等。所出玉带板均光素无纹,有方形、桃形,其中玉银带是将玉带板缀在以银片代替的革上,当非实用器,可能是为下葬特制的明器。玉丝蹀躞带,是将玉带板缀在丝带上,而且面上还琢有长方形的“古眼”,并穿系佩戴有各种饰物,出土于公主的腰间,是游牧民族特有的一种系挂于腰间之带。由此可见,此时契丹人既保持了本民族的习俗风尚,同时也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逐渐开始使用和实行汉人的服饰制度,尤其是金银器中的图案花纹及装饰手法,与唐宋时期的风格极为相似。迄今为止,考古在辽统治的中心区域,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发现了60余处,出土玉器的辽代墓葬、塔基和窖藏遗址,出土辽代玉器约400余件,它们的出土为我们研究辽代契丹文化玉器,提供了珍贵可靠的实物资料。


辽代立国后,对朝廷礼仪用玉与中原皇朝一样极为重视,据《辽史》记载,朝廷礼仪用玉除了玉玺、玉册、哀册、玉磬等国之重器外,也有作为身份标志的玉带、玉佩等。但是在考古资料中,辽代礼仪用玉仅发现有玉带和带銙,其他品类均无出土资料,这可能是历代王朝,均比较重视帝后衣冠服饰的原因吧。辽代的衣冠制度可分为国服和汉服两个体系,其中汉官衣冠制度中的玉带,及所嵌饰的玉带饰,自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以后,各朝代上至天子、下至各级官员,都有着严格的定制,契丹也不例外。辽代的玉带形制,基本上是继承了唐代的形式,玉带及带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礼仪性质的汉式玉带,一种是带古眼銙的草原民族喜用的蹀躞带。】

今天我们就先聊到这里,让大家对辽代玉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明天我们将继续分享有关辽代玉带饰的话题。先生立身于江湖,而非庙堂之上,煮酒、烹茶、论玉,咱们聊的是情怀,悟的是人间正道,玉器清赏,如是我闻。
本文作者:青籽世家中国风(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