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猛将高模翰有多猛?野史趣闻

2018-08-17 11:00:26

推荐:从张爱玲作品里面寻找她的“低到尘埃里的”爱情观

文/陈二虎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

望着余晖尽抹的紫霞山南麓的扶余古城址(今辽宁开原市城北黄龙岗南段塔子沟),浓重的历史渐渐化为无以名状的思绪,缭绕着我的心头。这废墟,这遗址,这残砖断瓦,这草木森森,都依稀讲述着远古的记忆。

渤海早在公元七世纪后期就已经建国,创立者是粟末靺鞨。自大祚荣开始,先是接受大唐王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后,子孙世袭,后又晋封为渤海国王,建立渤海国。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后,将渤海王大諲譔举族西迁,押送到契丹皇都上京临潢府安置。

二、辽太祖慧眼识才

渤海“右姓”豪族的高模翰(渤海国扶馀府鱼谷县人),自小“善骑射,好谈兵”,不肯屈服于契丹的统治,便逃往相邻的高丽国,因高家世代都是渤海的高门大族,曾经在渤海享有许多特权,政治上世代仕宦,拥有属于自己的部曲与奴婢,深得高丽王的重视,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谁知没几日,高模翰在那里触犯了法律又逃回渤海故地扶馀府,因壮志难申,整日纵酒放歌,使气杀了人,被抓了起来。

辽太祖素闻其名,知其是个将才,武艺高超,便赦免了他的杀人罪,授予官职,统领兵马,随同征战,更是得到阿保机的赏识与重用,屡立战功。

《契丹国志》谈到契丹兵马制度时,特意提到“又有渤海首领大舍利高模翰兵,步骑万余人,并髠发左袵,竊为契丹之饰”。

髠(kūn)发,是指契丹人的发式,也就是剃掉颅顶上的头发,保留四周的头发或两侧各留一绺,其余部分剃去;

左衽也就是说契丹人的服装,是圆领、窄袖,左袵的长袍,都具有契丹人本民族的特点,这说明高模翰统领的是一支以渤海人为主的军队,也足以看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对他的信任。

三、战功显赫的高模翰

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后,于天显十一年七月,高模翰率军援助被后唐攻打的后晋,取得胜利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当着群臣众将称赞他说:“朕自起兵,百余战,卿功第一,虽古名将无以加。”并且对后晋皇帝石敬瑭说:“这是我国的勇将,所向无敌,朕有天下,高模翰的功劳最大。”授高模翰上将军,后又以功加侍中、加太傅、仕至天下兵马都部署,可见辽太宗对他的喜爱和信任。

后晋皇帝石敬瑭去世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当了后晋皇帝,背弃了契丹王朝,辽太宗耶律德光出兵伐后晋,高模翰是统军副使,取赤城,下德州,破贝州,所向无敌,辽太宗又让他兼统左右铁鹞子军,给予更大的权力来带兵打仗。

最关键的战斗,是后晋大将魏府节度使杜重威率三十万大军来战。

众将看到后晋兵马声势浩大,有些怯战。

高模翰对众将说:“军法在正不在多。以多陵少,不义必败。其晋之谓乎?”

虽率帐下亲军三百人直冲晋军的前锋阵中,阵斩杜重威先锋大将梁汉璋,连同他的两千骑兵都收拾了。

耶律德光闻知,感叹地把他比作汉时名将李陵。

中渡桥一战,又一次大败后晋兵马,迫使后晋统帅杜重威率部投降,决定了后晋的灭亡。

辽太宗欣慰地说:“朕凭高观两军之势,顾卿英锐无敌,如鹰逐雉兔。当图形麟阁,爵貤后裔。”

耶律德光进入后晋京城汴京后,加高模翰特进检校太师,封悊郡开国公,赐玺书、剑器,鞍勒、名马,荣耀有加。

四、荣归故里

​辽穆宗时,高模翰被任命为东京(今日之辽阳)中台省右相。到东京上任,实际上也是告老还乡,东京所领地界是渤海故地,以渤海人为主,也是契丹王朝东部的政治经济中心。当年辽太祖灭渤海,把众多的渤海世家大族迁往辽阳,自然也包括高模翰家族成员,因此也成了高氏一族较为集中的居住地,乡亲父老夹道迎候,把他奉为渤海人的荣耀,欢呼曰:“公起戎行,致身富贵,为乡里荣,相如、買臣辈不足过也!”

渤海高家,自高模翰开始,便成了“代袭重禄,家累余赀”,成为依附于契丹王朝的世家大族,其中一子高儒,历官胜州刺史。可以说,有辽一代,高氏家族众多的人踏入仕途,随着繁衍出现不同分支,居住于不同地区,最显赫的一支也就成了辽阳渤海高氏。

回眸历史,厚重的扶馀古城,承载着岁月的遗存。

置身塔子沟,极目四望,早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只有一座废墟,表明了曾经的存在。那残存,诉说着一千四百余年的蕴涵,托举着一个古老民族的魂魄,与日月同在,溶入博大的苍茫。

萧燕燕(4)被宋、辽人都误解的檀渊之盟

宋朝女儿出嫁的嫁妆有多少?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文作者:写乎(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