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为什么人才如此多野史趣闻
汉武帝时期国家事业兴旺,人才济济。像文臣张汤、公孙弘、汲黯、主父偃、韩安国以及晚期的霍光、金日磾;武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外交家张骞、苏武;经济学家桑弘羊;诙谐善谏的东方朔;才高八斗的司马相如,等等。
那么为什么武帝一朝人才如此丰富呢?这源于武帝用人的策略:
1、惟才是举、不拘一格
只要你是人才,则不论出身,不论资排辈,可以破格提拔。卫青、霍去病是从奴仆出身;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从小吏中选拔出来;主父偃、朱买臣都是起于贫寒之家;金日磾还是匈奴人。这样有才能的人直接就能上位,实现人生价值,对国家事业大有助益;
2、及时发现人才
武帝发现人才有三种途径:
(1)、对在工作岗位做出突出业绩的,快速提拔。如张汤,因为在司法方面表现突出,很快提拔为廷尉;
(2)、鼓励上书。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对武帝上书,陈述治国之策,这样就使天地相通(接地气),方便国家快速发现人才。比如主父偃,就是通过几次上书展现自己的才华,而获得武帝的重用。上书一策,帮助武帝发现了大量的人才,是武帝最重要的用人策略之一。
(3)令地方举荐贤才。每年各地政府都要逐级向中央举荐贤能,公孙弘就是这样被举荐上来的。这种官府举荐与前面的上书自荐,构成了武帝时期主要的人才发现机制。
3、对犯错的官员决不姑息
你可以上书展现你的才能,从而获得重要任命;但是如果你在职位上犯了错误,那也绝不姑息。比如张汤、主父偃、朱买臣,犯了错,都被杀掉。这一方面让在职官员兢兢业业,尽量做得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人才的交替。因为有本事的人多得是,都在后面排着呢!犯了错就换人,给别人机会,也许能干得更好。
4、还补充一点,那就是汉武帝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之:“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姑妈要把女儿嫁给他,儿童刘彻就说出“若得阿娇,当做金屋贮之”。少年时即博览群书,“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其名为“彻”。可见,是不是人才,还得由更高级的人才来考察和发现,所幸汉武帝本身就是一个极高端的人才。
我觉得这三点,都优于今天的用人机制。似可借鉴也!1、坐直升飞机上升,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要有真料;2、要可以上书自荐,而且对能人可以直接授给县长或大厂经理这样的职位;3、犯了错误,不仅一撸到底,还要判刑坐牢。
本文作者:李梒嵄(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