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旭|很辽的辽朝,很契的丹野史趣闻

2018-08-16 18:00:38

张正旭|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文职系统高级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鲁迅文学院内蒙古影视剧作家班学员。著有散文集《游泳的面条》《爱境如禅》,台湾版、中文版均被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收藏;诗集《那些花儿有时跳舞》。影视剧作品有电影剧本《剩男剩女》、电视短剧《租个男友过大年》等。曾创刊报、刊10余种类,并任执行主编,主编。个人词条被收入《内蒙古政协大辞典》。作品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散文家》《文化艺术报》《华夏散文》等发表。论文,报告文学,主持,声乐,摄影等在国(区)内外获奖20余项。两次担任区内文学大赛和音乐大赛评委。

1.左侧

我与古都城,相视而居。

说“懒人有禅”,我信。休闲假日,独拥一室,品一味禅茶,隔窗,与辽都对视,古都城,便尽收眼底。辽都,是我心灵和文字的宿地。我喜欢,伴温暖的阳光,远远地和他对视,喜欢一个人,读它,细细的打量他。

历史,宛若窗间月,檐头星,是岁月幽深处,最接近灵魂的地方。历史,是有生命的,他会于不经意间,在你身体的某个地段,突然发作,使人时时返顾,心生依恋。

于史相邻,你会随时步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禅境。

2.左偏右

辽上京古城,已把建筑,上升到文化,与信仰的高度。这座草原都城,是理性的,深刻的,内涵的。它面南坐北。中国古代,北位尊,为大。故北,为皇城,是契丹贵族和官府驻地;南为汉城,供在征战中被俘的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居住。空中鸟瞰,两城连接成“日”字型。这种形制,被学术界称为“两城制”。古代东周时,这种城市形制,颇为盛行,是一种以社会地位,划分居住区域的旧制,属城市建筑的“返祖”现象。在辽代五座京城中,东京辽阳府,即为两城制。但由于战争变故,遗迹不存。这就意味着,辽上京,将成为研究辽代城市“返祖”现象的珍贵实物,也是唯一的实物遗存。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讲究中正无邪,强调中轴对称。最尊贵的建筑,放在中央,中轴线上,为正南、正北向,两边的建筑,则位居陪衬地位。上京临潢府,即是鲜明一例。

辽代,用建筑,诠释天圆地方,赋予建筑,阴阳五行之深意。

住在‘日’字型城堡里的契丹人,男儿髡发,女人面着佛装。红眉黑吻,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虔诚地面向太阳,朝木叶山,向‘索伯日噶’,祈福。

醒夜。明月当窗,夜忆古人。

时至深秋,树老无花,枝枝弦月,叶叶风雨,正是高人省时。俄国作家果戈里说:建筑师,是历史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的。宫殿建筑的发展,同人类社会一道,经历了一个深长的繁衍过程。公园十一世纪以前,殷商甲骨文的“宫”字,最初,只指帝王宫殿。在辽太祖奉灵邑,祖州祖灵,木叶山,与黑龙门,简单勾勒成,一巨大 “子宫”样的山谷,藏风,纳气,水之不侵,气之不漏。身穿金缕玉衣,面着黄金面具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夫人述律平,就安卧在这幽深、巨大的,天然“子宫”里。山间的路径,历经千年的来去,呈天然“之”字,或“六”字型。暗示天地密语,六道轮回。

一个“宫”字,把个契丹文化,‘视死如视生’的哲学智慧,浓缩到极致。

3.右侧

世上要事,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朝着什么方向走。

在太阳析居的东方,契丹族,犹如刚刚出生的婴儿,带着母体的馨香,吮吸着四季甘霖,天地祥瑞,慢慢的成长……。

公元4至6世纪,契丹,进入原始公社的父系氏族时期。想象,步入父系氏族社会,那个早晨的契丹,该是怎样的情形?男人们上身赤裸,手握长矛,腰系虎皮,紫铜色的面庞,棱角分明,他们都有着一双,闪着无欲无邪目光的眼睛。携儿带女的女人们,宛若天堂里的夏娃,赤身裸体,在林间捕食,嬉戏……。

残破的城墙,让这失去记忆的都城,慢慢找回,昔日记忆。满目古旧不堪的辽代文明碎片,你在被它们无欲无求地静寂,与从容打动的同时,也会为其悲苦命运,而深感惋惜。记载历史辉煌记忆的建筑,已化作一块块糙石,隐在岁月的风霜里了。只有凭借土壤底下的文物,来告诉我们,这座都城,和这个远去王朝的荣辱,兴衰……

城垣,一弯清溪,两岸秋,一脸风雨的老人,在古旧的瓦砾中翻捡,风吹乱她的发丝

4.中间地段

一夜雨,花落无数。

我注意到,古都,在偶尔来临的一缕风中,生动摇曳。这样的美,多年以后,与我在元代最后一个大汗,林丹汗的白城子古城,再次相遇。

他无声无息,却分明又汹涌着,扑近我。在他无处不在的簇拥,和缠绕中,仿佛我柔软的手指,触摸到,一座古城午后的体温,他的身体里,是有记忆的,我相信,他是有生命的。那生命于我,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许,或许只意味着,它再也不会,从我的记忆中抹去。从我读出并记下,他脸上的某种表情开始,他的苦痛,疲惫与无奈,以及它带着一丝丝诡谲,或因困顿,而毫无光泽的眼睛一起,刺痛了我。我知道,我还会来的,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是那么怜惜,并深深同情起他来,我静静地看大片大片阳光,伴着飘舞的落花儿,悄悄打落在他平静且安详的身躯上。我就这样,与他对视着……于是,他和那个下午,一起,走进了我的生命。

我那样长时间地,记下了这座古都城,以至于,后来经历了许多磨难,都不曾忘记它。她已经同,生我养我的这座古城的邻居,一座更年轻的城市,以及,连同我的父爱与母爱一起,彻彻底底地融入了,我生命源头的记忆里。

最见情怀的生命底色,守静,内美。一如我画家友人,笔下的残荷,傲骨间藏拙,于寂寥中见几分苍凉,几分神秘。分明的,还有几分世俗,这座千疮百孔的古城,此刻,就端坐在,我案头的方格纸上,是它淡淡的苦,隐隐的痛,凄凄的美,在我的性格里,渗入了几许坚韧,几许粗放,还有几许柔媚……。

我仔细的,端详着它,像端详,命运多桀的祖母,老态、自矜、颇多深味。我可以帮你,做些什么?我可爱可敬的祖母,我混血的祖母。

穿行在这古老城池中,此刻年轻的我,是感性的。寓意颇深的民族,不知于我当下的时光,有何指引。俯首,拾起一枚枯枝,于残垣断壁间,写下一行崭新文字:当外地人,爱上这座城市,本地人,懂得这份爱时,这份爱,是理性的,且历久弥新。拥有爱的城市,才能走很长,很远的路。经历了爱的人,靠这份爱,才能在各自的生活中,无畏进取。

5.中偏右

青蛙,放入沸水中,因拼死一跳而逃生,这无疑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诠释。

契丹,这睿智的民族,为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无数奇迹:神秘的契丹文字、奇异的丧葬习俗、史无前例的‘两姓氏国度’;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一国两制、一国多制”,以太阳,为自己的国家命名---太阳契丹……,从此,一个带有两种血统的帝国,从绿色的地平线,闯入人们的视野……。

我分明不是,红眉黑吻,面着佛妆的契丹女子,竟单单倾情于,这失忆的都城!我试图找回,它丢失的记忆,哪怕是一朵往昔的浪花荡开的涟漪……,然而,他没有因了冗长的叙述,而生动起来,依然肃立着。或许,它的无言,便是一个结论,生存与发展,将是文化人类,恒久的主题。

翻开《辽史》,就站在历史的门扉前,眺望,从一个王朝,渐行渐远的背影中,慢慢体会其中的深味。

6.底部

是宗教,钟情于山水,还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或许,就是这神秘的思想,连同这青山秀水一起,走进了,这蓝天白云哺育的民族,契丹。

在契丹民族,古老的记忆里,流淌着两条大河:潢河与土河。她们,是这个神秘,优秀民族的母亲河。她们并肩,滋润着契丹的繁衍生息。与此同时,宗教,也同契丹人一起,从遥远的地平线,于水月间,闯入人们的视野。

契丹民族,所有的宗教中,最深刻,最使人敬畏的,莫过于,生殖崇拜。人类社会,由母系组社会,到达父系社会的经历,女性生殖崇拜,以及后来的生殖器崇拜,要先于男性生殖及生殖器的崇拜。辽代的“再生仪”,又称复诞礼。巫人,择良辰吉日,设在生室,于再生室东南,立三根岐木和一男童,皇帝入再生室,裸浴。从叉丫木下,钻过,模拟妇女分娩。群臣进献婴儿用品,以示皇帝再生。这就是契丹民族,皇帝再生仪俗。辽·真寂之寺,山有一极尽曲折的古石洞,外形酷似女阴,故名再生洞。此洞,位于召庙桃石山下,每逢农历四月十五庙会,无数善男信女,必以钻此洞为吉,故称为,契丹平民再生俗。

事情总在发生,每一段历史,都有它存在于世的美丽方式。

这在我多年后的一个夏季的,最后几天的 “勃隆克”之旅中,与生殖器崇拜的主题,再次邂逅。

人之初的生殖崇拜,有女性生殖崇拜,和男性生殖崇拜之分。古希腊哲学家萨哥拉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种子。于是,女性生殖崇拜,逐渐被男性生殖崇拜所替代。佛教密宗的欢喜佛,就是一例。男性生殖崇拜,最早竟现身于,中国的方块文字中,古人类,有祭祖习俗,而汉字“祖”源于“且”,“且”在我国古代甲骨文中,恰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文字。佛教中的塔,外形酷似“且”字,故为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

萨满,图腾,生殖崇拜……契丹,这个宗教的民族,从宗教中来,又从宗教中,迅速走出人们的视线,渐渐远去。只留下,一座冰冷残破的躯壳,一叶静谧的禅心,和几本《辽史》,任凭后人,以任何形式和内容,去填充想像。

7.后面

每个人,都有摆脱生活经验局限的愿望。渴望,去尝试另外的领域。对历史,是崇敬的仰视,还是想象的俯视,事实上,不仅仅是视角的问题,而是一种态度,和思考方式。

不由自主的爱,往往深刻。对于历史,我的感触颇多,这种趣味的靠拢,令我自觉重视起内心的状况来,反思这种内在的冲动,与时代的距离,可能要用“遥远”二字表达。但必须在正视内心的同时,正视这种距离。

我愿意,就这样走近他,以我朴素的心,和依然莹洁的目光。

历史,是一种公共的精神资源,允许误读,允许构建与解构;允许不同时代的,经验切入,才是敞开的,理性、客观的姿态,瞻仰,是描述人类的具体存在,而反思,则是一种进步。

平面的旅游,为什么不能给人们,深刻的思考,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存在着的并且没有意识到的,一个误区。走了一大圈之后,静下心来回视,实际上,我们不是在游览历史,而是在游览历史所反映的对象,和表现的内容。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走进历史,都不是从历史本身,来反思历史。对于我们身边的历史,除了眼前客观的石头瓦砾,我们似乎,已经无话可说了。

对待历史,我们该有的是,“地平线从四面包抄过来”的迫切感。事实上,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一种“逼近”,和让人焦虑的东西的存在。

文学,应该走在历史的前面。所以对历史,应该有一种哲思之后的表达。惟语言的自由,与解放,才使情感,穿上思想的外衣。

8.后侧面

历史人物,是具体的,也是公共的。

我试图,把我对他们的理解,告诉读者,而读者,也一定会通过文字,进入个体想象。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他只存在于,每一个解读者的,个人感受中,这种感受,或许,并不十分完整。我觉得,这是对解读者的,一个考验。因为,“读什么”,看起来是个导向和价值取向问题,个人体验,和历史真实的集体话语形态,彼此对接碰撞,是进入“文学”的,最直接最客观的路径。我特别尊重,由如此途径,闯入视野的人物,及其感受。

不识庐山,面目,只缘身在,山中。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山高;不临深谷,不知谷深。当我走出历史,并以我女性的视角,告诉等在外面的你,这一切的时候,我深感,历史这种“公共想象”的强大。我没有足够的才智,不受这种想象的影响,也许你会成为那个例外。这倒使我,有了一种本能的警觉:我们的眼睛,看到的和所写下的,这一切,就是历史和现实的真相吗?想来,这庞大的存在,只有真实的进入,才有意义;只有坦诚的对话,诚实的表达,才能解决。

9.后左侧面

残月淡烟,这样的夜适合伤感;疏风幽籁,这样的风里,该有人怀念。耶律阿保机,会不会恰好在这静寂的夜里,怀着苦痛,翻检长满青苔的往事呢?“契丹身在云沙中,车如水马如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映红……。”用受过伤的心灵,在夕阳水岸间遥想,于是恨,在烟云中淡了,远了,连浓稠的怨,也失去了,原本的颜色。

人,在本质上是带伤的。

若是把一个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此时此刻的我,就站在故事的窗口,注视着远去的太阳契丹,黑契丹……,若大个辽代历史,为我所独享。

很高兴,站在这里的是我,然这,人在草木间的世事,说起来太过冗长,还是拍一拍,打在我年轻身躯上,细碎的尘土吧,待日后细细端详。

10.正前方

一座城,一个人,一个冷夜。

这个夜,与五十五年前唐咸通十三年(872)年那个夜晚,没什么两样,一样的瓢泼大雨,一样的雷电交加。是上天借助着这样的仪仗,送来阿保机,又用同样的威仪,将它送归吗?那是造物主的偏爱,才赠与契丹,这样一位开疆扩土的英雄啊!一尊别酒,添悲怆。

我由衷的敬重他,因为他,是英雄。

不是英雄的我,能做的只是,站在他必经的路段上,击节。

远远地听到,康默记急促而细碎的马蹄声。我的手指,下意识的触动了钢琴的单键;音符,像水滴从空旷的谷中打落在,裸露的岩石上,水声一片…….就在这空灵的水声里,我看到自己,站在碧绿的草海上,朝着他到来的方向,眺望。

他被历史深深地掩埋起来,当这种掩埋,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时,用这样的笔,写他和他创造的大辽国,必定是轻若云烟的。

阿保机,早已不是纯粹意义的一个人物,已浓缩成为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对辽文化的认同,就意味着,对这种特殊文化的认同,他的精神魅力,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日见永恒不衰的特质。与其说,他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一位文化巨人,不如说,他是中国辽代文化,作为一个重大母题,留给后人的,具有物质文化内涵的,精神遗产。在后人一遍又一遍的发现与解读中,不断焕发出崭新层面的精神内涵。对历史与地域文化的偏爱,是我对于这样厚重的文化载体,多了一层理解。然而对于他,只停留于意境,色彩以及人云亦云的所谓史实,是远远不够的。

一座城,一个人,一部《辽史》。

心灵常拭,莫使染尘。

在历史千年的沉淀,和盛载之下,他始终在中国北方文化,广阔的背景下,在曾经被文明世界遗忘的,中国的一个角落里,不懈的寻找,并阐释着精神的瑰丽,生命的崇高。

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

之所以爱一个人,仰怀恭敬心,只缘于,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是的,他的内心里,确实停泊着一种品质,那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美。而爱,的确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他会在你不经意间,溜进你的灵魂,然后,在潜伏着野性与温情的心里,扎下根来……一花,一树,一菩提。

秋水畔,清风明月间,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公元907年。

公元907年,唐朝的梁王朱全忠,夺了唐哀帝的皇位,自立为帝,国号梁,五代开始了。同年,契丹迭喇部,耶律阿保机称帝,史称辽太祖。

907年,是契丹民族的,一个大日子,是辽朝二百多年大纪年的,第一天。褐色竹简,记住了这一天。一枯,一荣,一世界。

这一天,也同样记住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耶律阿保机。

这一刻,思维静止了,时间静止了。捻花,扬柳,婉笑。岁月沉浮,一念间。

拂拭简上微尘,千年时光,远去。时针,承接未来,依旧年轻。

轮回,是现在世,与天地相同。

本文作者:红马读书会(今日头条)
阅读延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