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唐朝新滩遗址野史趣闻

2018-08-15 18:00:37

图片是文峰塔景区复建开挖时拍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我始终对我的生养地有一个疑惑:这里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我说的区域就是老城的东南部,目前洛阳开发复建的东南隅文峰塔西北部。上世纪七十年代,年少的我趁父亲去上海出差,要实现自己的一个“宏愿”:打一口井,解决全家人的吃水难问题。下挖到7--8米并无见到真正的好土,10米处见黄泥汤,13米就是清泉了,味道甘甜,虽然愿望实现但父亲回洛后还是说服我:回填吧,不然会塌方,留下隐患…

老宅后墙,就是金代的土城墙了,据老人们讲:城墙并行四辆马车,我看到的是不足两米的城乡隔离土墙了,土墙里掺杂很多瓦片、砖块,甚至有动物骨头。

鼓楼南侧是玉虚观遗址唐朝的港口

大人们讲:1948年解放洛阳,这里打过仗,有死人骨也正常,这个说法,实际不出几年,就被我推翻,城墙又不是清朝建的,建国初期打仗,城墙里怎么会有人的骨头?小的时候,到位于四眼井街内的郭家菜园玩耍,这里没有小工厂,在菜园的北端,也就是操场街的后面,看到有断壁,(食品厂后院)也就是有开挖的痕迹,就更加深了我的怀疑?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到这里很多家翻新旧房,开挖墙基都见不到真的黄土,也就是洛阳玩探铲人说的--死土、原土,基本都是黑乎乎的,还掺有很多生活垃圾。文峰塔景区改造时多次回老家拍摄,已被蓝色铁皮围起来的工地,正是老城南部改造的第一步,文庙与文峰塔正好形成一对角线,站在工地细看:除了建筑垃圾外,地下开挖翻出来的依然是黑泥土,个别地方有白沙。

在报刊上欣赏郑贞富、石蕴璞老师有关四眼井的文章,才知道,这里是---唐朝“新滩遗址”。

两位老师在文章中说:武则天时,洛阳通济渠水路异常繁荣,为疏通河道拥堵,武则天命人在皇城的东南方向,挖了一个大水坑,这就是新潭。它南接通济渠,东接瀍河,为来洛舟船提供了一个可以停靠、装卸、交易的大港湾。

新潭的开凿在通济渠修通近百年之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东都洛阳已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进入盛唐后,各国遣唐使经大运河到达洛阳: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东北边塞,甚至远达日本、高丽、南洋;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从洛阳被贩往西域。洛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

据史载:“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通济渠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漕船拥挤,已经影响了河道流水。为疏通河道,方便漕船停泊,武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武则天下令,在通济渠北岸、瀍河下游,北市的西北、立德坊南“引漕渠,开新潭,以置诸州租船”。

这是开挖的老城墙

新潭建好后,天下舟船进入洛阳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因此,新潭营建时在重视功能之余并没有忽略景观建设。据记载,新潭一年四季景色怡人,设计别具匠心,四周栽植柳树,潭中央聚土成岛,上设租场。张环在《新潭赋》中说:“分逶迤之旧洛,涨浩漾之新潭。观其沙石中映,鱼龙内涵;泛危槎而独隐,纷众水以相参。”由此可见,新潭水质清澈,水景怡人,难怪有人称赞新潭可与石崇的金谷园相媲美。

老城墙东、南城墙圆弧交接处

新潭建成后,各地的商品都通过运河运到这里,再通过漕渠运到洛阳东、西、南三市。与此同时,三市的商品也可以通过此地装运外销,外地商船在这里还可以相互转销。新潭一带成了名副其实的商品集散地,这里还开设了许多旅馆、酒楼。

这是文庙

明朝时期,新潭北岸依地势、风水建了文庙,如果大家熟悉哪里的环境,就会知道:文庙北、城墙南、中和巷东、马蹄街西的地势明显偏低,有很多开挖的痕迹,中兴街过去叫孟坑,坑的南面有一5-6米的断壁,据说这里是新潭最深的地方, 新潭废弃后,被人们保留为渗水坑,方便城市排水,一直沿用至今。看东南隅的地势,新潭建造的并不规则,东南基本正方,西北则有点乱,按照唐代以里坊长度450米计算,新潭东西长应千米以上,从五代到北宋,新潭被逐渐损毁荒废,至金后基本不存在。

历史记载:新滩的西口在南大街、水道口附近,向东西和巷保留有“煤渣坑”,中和巷以东有“孟坑”,文峰塔以北有“水梦坑”,唐朝为我们留下的“渗水坑”远没有老人们说的那么简单,通过阅读几位老师的文章,才解除了我多年的疑惑:这里是---唐朝的“新潭遗址”,景区改造不是还发现了港口吗。---港口在玉虚观也就后来的大纸盒厂院内。

看新图:新潭遗址已变成“洛邑古城”景区,夜晚灯火辉煌,游人如织。我想在解说词里应该有“唐朝新谭”港口、城墙等的内容吧….

图片是“洛邑古城”景区开挖时,我回家拍摄的。

本文作者:洛阳车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