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同行者,不可不知的版画系历史坐标野史趣闻

历史的实在
显示在
我们对于
历史的理解之中。

作为历史性存在的我们对于自身历史的理解及其态度,在本质上构成了我们对于当下现实的态度。我们不仅面对着当下的世界,更面对着一个历史的世界——我们的历史决定着我们在面对未来之时的种种开启的可能。
1931年5月的上海,一群来自杭州「一八艺社」的年轻艺术家,把他们创作的全新的木刻版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第一次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他们的行为,特别在鲁迅先生的积极引导和倾力扶植下,开端了影响深远且具深刻前卫意识的「新兴木刻运动」。年轻学子们艺术探索的出发地,就是独具诗性气质的国立艺术院,在蔡元培「以美学代宗教」以及「学术公开、思想自由、兼收并蓄」理想的指引之下,由着林风眠、林文铮、吴大羽等一批以创造「新时代的艺术」为己任的教授的勉力营造,学院宽松与自由的学术环境使其成为了新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的策源地,诞生了「一八艺社」、木铃木刻研究会这些代表着时代艺术思想最前沿的学术团体。而以夏朋、胡一川、陈铁耕、力群为首的年轻一代,站在时代与人生的十字街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向刀而生」的木刻版画,开始了他们「为人生而艺术」的生命与艺术的探寻历程。这些星星之火,不仅在国立艺专这个「新兴木刻运动」重要策源地的内部薪火相传,更在接踵而来的民族救亡与民族独立热潮中,造就了以胡一川、罗工柳、力群、彦涵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极具感召力的时代青年,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饥民 胡一川 木版 10.2cm×14cm 1930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江丰、张漾兮、张怀江等一批「新兴木刻运动」的实践者汇聚于全新的杭州国立艺专。1954年,版画系正式成立,张漾兮出任首任系主任。在他的主持下,为着新中国的版画教育事业,丁正献、宋秉恒、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曹剑峰、洪世清、张奠宇等陆续融入版画系的队伍,并由此奠定了它的坚实基础。新中国版画系的学术策略,自觉秉承「新兴木刻运动」的光荣传统,一方面推崇艺术对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注重版画教学与创作对于中国新现实的热情讴歌;另一方面,主动强调版画艺术的本土化建设,强调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学习借鉴,领全国风气之先建立「水印木刻研究室」,并将这种思想贯穿在版画系的整体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之中。凭着一代版画人的智慧和热情,从草创到成熟,新生的版画系迅速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现代版画教育体系。无论是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还是专业布局、课程设置等,均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不仅为新中国的艺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也确立了中国现代版画教育的新范式。而以「二张二赵」——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为代表的杰出版画家们,更成为了新中国时代艺术高度的一个标杆。

平湖秋月 张漾兮 木版 32.5cm×42cm 1960年

江南水镇 张怀江 木版 24.5cm×35cm 1963年

逢春 赵延年 木版 39.5cm×53cm 1962年

春风 赵宗藻 木版 28cm×21cm 1961年
1978年首届研究生与77、78两级本科新生的入学,不仅标志着一个动荡时代的结束,也同时标志着版画系教学、研究与创作的新开端。之后,首届研究生的毕业留校及其该时期本科毕业生的陆续回归,构成了以韩黎坤、邬继德、李以泰、朱维明、王公懿、张远帆、陈海燕等为代表的新时期版画教学与创作的中坚力量,为版画系的持续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事实上,经历了80年代「多元化呼唤」的思想洗礼,版画系活跃的学术气氛与研究创作,不仅体现在该时期的一系列极具意义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持续深入,由着对于机械制作与手工技艺交织而生的版画本体语言的持续思考,以及隐含于版画专业教学中的浓重的观念意识与参与意识,在学院历久弥新的「传统出新」的整体学术气氛下,版画系同时培养与造就了一大批在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建树颇丰的年轻艺术家。
新时期的版画系,面对着深厚的自身积淀与全新的历史境遇,以「民族性」「写实性」「表现性」「复合性」各教学工作室为学术平台,遵循立足本土、直面周遭的固有学术理念,秉持求真务实的一贯治学态度,融合创新,持续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创作成果。而实验工作室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媒介与新技术的加入,给版画教学与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制作空间,并不断刺激与启发着新时期版画艺术的价值趋向和意义思考。得益于版画新媒介与传统印刷技艺间的两端深入和良好互动,新时期的版画系融国际视野与本土立场于一体,展开了全新的学术思考和文化实践。

1978年10月,赵宗藻、赵延年先生率版画系78级研究生赴西北考察,在敦煌时与常书鸿先生合影。(左起:徐英培、邬继德、韩黎坤、朱维明、李以泰、常书鸿、赵宗藻、赵延年、王公懿)
的确,从萌发于国立艺术院的「新兴木刻」的强劲先声,到新中国背景下版画系的创立,再到新时期环境下版画教育和创作的涅槃重生,中国美术学院的版画之路始终洋溢着一种深沉雄健的独特气质和独树一帜的学术品质,并折射着一部中国现代版画创作和教育的发生与发展史。这是我们梳理而出的历史,我们不禁为自身所拥有的光荣历史而感到自豪。同时这样的梳理,也因着艺术在当代所面临的种种危机而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们更感受到了那一份面向未来的沉甸甸的责任。由于在本质上,是我们自身的历史与传统规定着我们的现在,这就要求着我们在试图把握未来之际必须回首我们的过去——我们的追忆同时构成为我们未来的源初和开端。我们就这样一边向未来投向自己存在的可能,一边重返我们的过去。而有关版画及其艺术的思考和实践,更由着我们对于自身传统的回归而拥有着面向明天的意义。
孔国桥
2017年12月15日
《以历史的姿态面向明天》(节选)
新的版者的使命就是在道说「语言」的同时,倾听存在的呼唤。当此其时,曾经的「版魅」成为一种眼光,一种素质,它带着我们穿越黑洞,并发现此间的趣意横生,灵光交映,虽有众多晦蔽,却又深蓄着生存的实况和个性的自由力量。当那暗箱揭示的瞬间,其中正包含着一个世界的澄明。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国美之路大典·版画卷》
总主编:许 江
副总主编:高世名
主编:孔国桥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
▼部分内页欣赏





编辑 |廖垣
本文作者:中国美术学院(今日头条)